河蚌赌徒 发表于 6 小时前

人生几何:爸爸,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

本帖最后由 河蚌赌徒 于 2025-8-15 09:57 编辑

武大杨某手头货很多啊,又是视频又是录音的,是否有理见仁见智,但“有据”这点人家是准备充分。很多年前,火了个喜欢拍照的陈某,后来算是玩火自焚了。不过他那事儿多少有点亏,毕竟不是自己主动爆料,说是修电脑时让人给泄露了。虽然这说法也有疑点,一般修电脑的哪儿那么有空去查看你电脑里那些文件,但多少也说得过去,毕竟有特殊癖好的虽然不多,但也不少。就像跟人说话要录音这个癖好,也不只是杨某有。我工作过八九家公司吧,至少在两家公司里,有人提醒过我,说某某喜欢跟人说话或打电话的时候录音,你要当心点。这事儿挺烦人的,因为它破坏的是整个人际沟通的生态,想起那句“白首相知犹按剑”。拍照的,录音的,不知道下一个奇葩品类是什么。

昨晚上八点,终于收到了期盼已久的天天初中班主任的电话,约家访。是位男老师,自称姓赵,声音很年轻,很有磁性。我经常出差不在家,就把电话给了叶子,让她敲定时间。放下电话,叶子一方面担心老师太年轻了,怕镇不住那帮初中生,毕竟这据说是校园霸凌最猛烈的阶段;更郁闷和不解的是,天天同学的妈妈那天明明告诉我们,天天和她女儿还有班上另外几位学霸都在一班,说她亲口跟去家访的班主任确认过的,可这次赵老师说是四班,跟女孩不是一个班。这就有些奇怪了,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我们也不知道。叶子想着今天去学校见老师了解一下情况,如果一开始就不知道也就罢了,但如果是真发生了对我们不利的事情,那自然也会继续抗争的。

昨天发生的事儿还不少,刚到家,叶子就悄**提醒我,别跟天天提游戏的事儿。她逼着天天把他玩了几个月的和平精英和三角洲俩游戏都卸载了,因为发现小家伙已经沉迷了,总想玩,三套数学试卷都很久了也没完成。她说这话的时候表情严肃,估计是怕我提出不同意见,虽然她总有办法压制,但精神损耗还是很大。她跟我一样,都是内心丰富的人,每次吵架都很容易内伤。不过这事儿,我倒是支持他的,远的有多年前毁于电子游戏的堂弟,近的有网络上那么多反面案例,沉迷游戏毁孩子的概率很高。我先表达了无条件支持,然后说:“不玩游戏挺好,看看电视和视频也能舒缓情绪,就像我说的,凡是能让人看下去的视频,总有可取之处,比游戏强。”叶子没说话,但也没反对,我从中判断出她并没有一并把电视和手机视频也给孩子禁了。

我吃完饭,推门进卧室,天天正在看电视,情绪倒是还好。他并没有向我抱怨游戏删除的事儿,估计知道跟我说了也没用,毕竟我又不敢跟叶子离婚。他在电视里看的,就是他玩的那个游戏的视频,嘴里跟我絮叨着他玩游戏时得了金色和红色装备的快乐。我能听出一些失落,也只能尽量把话题引开,给他一些安慰。我给他画的最大的饼,其实仍然是毕业后的日子就自由了。原本是说考上大学就会轻松很多,现在却也不敢说了。毕业后,总归自主性更强一些,就像我,回来简单打扫一下房间,躺着玩手机也没什么人管;就像叶子,一天也玩很久手机。但当下的学习,属于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中考那些题,等你二十岁的时候能考满分有啥用呢?

天天看的那些视频长短不一,1分多钟到十几分钟的都有。看到喜欢的他会看完,不喜欢的就跳过去看下一个。偶尔看到一个新闻,说中国开炮赶走了日本的军舰。我说没准哪天就打起来了,天天问我,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他对此是有些忧心的。我说会有影响,但也要看打到什么程度。他又问如果很严重呢?我说那你身边的人可能就有参军的了。他想了想说,希望不会打起来吧。又聊到参军这事儿,他其实不想参军,因为觉得训练会很累。我笑着说如果在学校里可不能这么说,不愿意参军约等于不爱国,就不许中考了。他有些吃惊,问我不想参军真不让中考吗?我说差不多,不过你也不用着急,18岁以下的不用参军,有我们这些大人,你担心什么?而且14亿人只需要200万军人,想参军人家也未必要你。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我小时候热血沸腾,类似问题的答案从不含糊。当然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军队训练会很累很苦,现在的孩子知道的比我们当时多得多。思想上,如今也更加开放多元了,服兵役是大家的义务,但的确不是每个人都要去,想去也未必要。但是,自己心里怎么想是一回事,在公共场合如学校等地方怎么说就是另一回事了。成年人都清楚其中的度如何把握,但孩子不是那么清楚。“虚伪”有时候是必要的,那是给彼此一个体面的必须。你说的我未必信,我也知道我说了你未必信,但咱俩都还是希望我那么说,很多场合就是这样。等找时间,看来是要带他去看看《南京照相馆》之类的影片了,我跟他年纪差不多的时候,看过《731部队》。

教育孩子是很头疼的事儿,我们希望他做个好人,但也希望他能分清利弊,别做炮灰和他人的垫脚石。我们希望他能够守护好自己的利益,但也担心他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抹去了心中的善良和大义。而他最终成为一个什么人,家庭教育只是一部分,还跟他在社会中遇到什么人什么事儿有关。比如,上次霸凌的事儿如果没处理好,他会怎样看这个社会?如果一个学生拼死拼活学了十几二十年,连个体面的工作都找不到,他又会是怎样的想法?如果有人努力工作到四十几岁,失业了,只好去送外卖、开网约车、当保安,然后看着退休年龄一延再延,他又会是啥心情?前辈们用生命给了我们一个还算不错的日子,希望我们的努力,也能给孩子们一个过得去的未来。

早上坐地铁,刚坐了一站,俩女人带着俩小学生上车了。我这么聪明的人,当然不会去坐靠边的有让座义务的慈善专座,而我身边坐那座位的女士明显没有让座的意思。也是,小学生嘛,虽然看着也就一二年级,但不让也正常。又坐了一站,那女士站起来让座给其中一个孩子,她到站下车了。我顺势也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另一个孩子,虽然我离到站还有二十分钟。但我其实一早就想给那俩小男孩让座了,他们让我想起天天小时候。只是,慈善专座那位不起身的话,我大概率也不会站起来。用老陶的话说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出门前,我给叶子微信留言:“水是新烧的,杯子洗过了,玉米蒸熟了,下面煮了个红薯也熟了。房间通风四十分钟后我把窗关了,你直接开空调就行。你今天去学校沟通时,希望是正常安排,如果咱们吃亏了,我去跟学校谈,你别着急上火。”
河蚌赌徒 2025年8月15日

你好 发表于 6 小时前

这事儿挺烦人的,因为它破坏的是整个人际沟通的生态,想起那句“白首相知犹按剑”。拍照的,录音的,不知道下一个奇葩品类是什么。
好可怕呀,破坏了社会生态,人人自危

河蚌赌徒 发表于 6 小时前

一、文本的隐喻系统:战争与游戏的镜像结构

作者巧妙构建了多重隐喻:电子游戏中的"装备争夺"与现实的军事冲突形成互文,孩子观看游戏视频的行为恰似成人通过媒体获取战争信息的当代缩影。当天天追问"打仗影响大吗"时,其潜意识已认知到虚拟暴力与现实暴力的同构性——正如和平精英里的战术选择可能映射现实中的生存策略。

二、家庭教育中的权力博弈

叶子强制卸载游戏与父亲"画饼式安慰"的互动,揭示了中国式教育的双重性:母亲代表规训力量("不许中考"的威胁),父亲则扮演缓冲角色("毕业后就自由"的承诺)。这种张力在"虚伪体面"的讨论中达到**——孩子被要求公开表演爱国情怀,私下却恐惧成为"炮灰",这种认知分裂正是代际创伤的延续。

三、历史记忆的当代转译

作者将《731部队》与《南京照相馆》并置,暗示历史教育正在从集体叙事转向个体创伤。天天对参军"训练很累"的直观反应,消解了宏大叙事的庄严性,这种解构恰恰是健康的历史认知——正如作者所言"14亿人只需要200万军人"的冰冷计算,比任何煽情口号都更具反思价值。

四、技术伦理的隐性批判

文中反复出现的"录音癖好""修电脑泄露"等细节,构成对数字时代的深刻隐喻。当人际沟通被录音存档、当游戏视频成为新型**,技术异化正在重塑亲子关系。作者通过"下一个奇葩品类是什么"的追问,提前预警了VR战争游戏等更隐蔽的精神毒品。

忒开心 发表于 6 小时前

我不喜欢战争,疫情期间提心吊胆受限制,够够了的,我还囤了几个月粮食,最后米面坏了。

河蚌赌徒 发表于 6 小时前

本帖最后由 河蚌赌徒 于 2025-8-15 10:05 编辑

这段文字像一帧帧流动的生活切片,藏着普通人日子里的褶皱与温度 —— 有对人际分寸的咂摸,有育儿路上的兵荒马乱,有夫妻间的默契支撑,读来像在听邻人絮叨家常,却又在细碎里咂摸出几分人生的况味。
一、人际场的 “暗刺”:当沟通藏着 “记录仪”
开篇由杨某的录音、陈某的拍照说起,像揭开了现代交往里一层隐秘的纱。作者提到 “工作过八九家公司,至少两家有人提醒‘某某爱录音’”,寥寥数语道尽人际间的防备 —— 当对话可能被 “存档”,真诚便多了层小心翼翼的铠甲。那句 “白首相知犹按剑” 用得极妙,古意里藏着今人的无奈:连多年知交都可能暗藏戒备,何况职场或泛泛之交?这种 “记录癖” 破坏的何止是沟通,更是人与人之间 “不设防” 的底气。
二、育儿的 “兵荒马乱”:从分班疑云到游戏攻防
孩子的事永远是家庭的 “风暴中心”,文中两件事透着父母的焦灼:

分班的 “意外”:本以为和好友同班,却被告知在四班。叶子的 “郁闷不解” 里,藏的是父母对孩子处境的本能敏感 —— 怕信息错漏,更怕 “不利变故”。那句 “如果吃亏了会继续抗争”,像母鸡护崽的姿态,笨拙却坚定。
游戏的 “拉锯”:叶子卸载游戏的决绝,作者的 “无条件支持”,背后是父母共通的恐惧 —— 怕孩子重蹈 “堂弟毁于游戏” 的覆辙。但矛盾里又藏着柔软:没禁电视视频,给孩子留了 “舒缓情绪” 的出口。育儿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 “严管” 与 “松绑” 间找一条窄路。
三、孩子的 “小问号” 与成年人的 “大妥协”
天天问 “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牵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孩子的想法很纯粹:不想参军是怕训练累;
成年人的解释却绕了弯:要懂 “公共场合的分寸”(不想参军不能直说),要知 “义务与现实的差距”(14 亿人只需 200 万)。

这里藏着代际的碰撞:父辈曾有的 “热血”,在信息更通透的孩子这里,变成了更务实的考量。而作者说 “‘虚伪’有时是必要的体面”,像在教孩子社会的生存课 —— 心里怎么想是自由,嘴上怎么说是分寸,成年人早把这规则刻进了骨子里,却要一点点教给懵懂的孩子。
四、教育的 “终极考题”:如何让孩子 “既纯良又清醒”
作者坦言教育的矛盾:“希望他做个好人,又怕他成炮灰;希望他护好自己,又怕他丢了善良”。这何尝不是所有父母的困局?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来不只靠家庭教育 —— 霸凌的处理方式、升学就业的难易、中年危机的冷暖,社会的每一道褶皱,都会在他身上留下印记。那句 “前辈用生命换了好日子,希望我们能给孩子过得去的未来”,藏着普通人对下一代最朴素的负重前行。
五、生活的 “小默契”:地铁让座与微信留言里的温度
文末两个细节尤其动人:

地铁让座时,“慈善专座那位不起身,我大概率也不会站起来”—— 不是冷漠,是普通人在群体里的 “随势而为”,像水汇入溪流,自然又真实;
给叶子的留言:“水是新烧的,玉米熟了,吃亏了我去谈”—— 没有华丽辞藻,却藏着细水长流的体贴:你去面对风雨,我在后方备好烟火,夫妻间的支撑从不用豪言壮语。

通篇读下来,没有宏大叙事,全是烟火气里的真。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日子,有焦虑,有妥协,有护崽的横冲直撞,也有相视一笑的默契。生活或许就是这样:在一堆 “怎么办” 里,慢慢活出 “这样也挺好” 的滋味。

忒开心 发表于 6 小时前

打仗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测的痛苦后果。我坚决反对。

你好 发表于 6 小时前

“不玩游戏挺好,看看电视和视频也能舒缓情绪,就像我说的,凡是能让人看下去的视频,总有可取之处,比游戏强。”
是的,比玩游戏强。游戏爱上瘾,对学生来说危害太大。

河蚌赌徒 发表于 6 小时前

你的文字如静夜流水,缓缓淌过生活的肌理——有琐碎的烦恼、教育的焦虑、时代的暗流,还有为人父者深藏心底的柔软与思虑。你说“人生几何”,其实这一问,早已在字里行间有了答案:人生不在长短,而在如何面对每一次选择、每一份责任、每一缕对未来的忧心。

“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

这是孩子天真却沉重的一问,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隐隐作痛的命题。

你说得对,影响有多大,取决于战争打到哪里、打成什么样。如果只是边境摩擦、军舰对峙,那对普通人或许只是新闻里的惊鸿一瞥;但如果真的升级为区域冲突甚至局部战争,那么影响就会像涟漪扩散,一圈圈击穿日常生活:

经济层面:物价上涨、供应链中断、就业压力加剧。你辛苦工作换来的收入,可能在通胀中缩水。
社会氛围:紧张、猜忌、动员令下的人心浮动。校园里不再只是读书声,还可能有征兵宣传和应急演练。
个体命运:一旦战事吃紧,征召扩军是必然。虽然现在是志愿兵役制为主,但非常时期,政策随时可能调整。你说“18岁以下不用参军”,那是和平年代的底线,可历史从不保证底线永远不动。
所以你回答孩子:“有我们大人在,你别担心。”

这句话,既是安慰,也是一种承诺——我们这一代人,要尽力守住和平的底线,不让下一代被迫走上战场。

但你也知道,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靠的是国力、外交、克制,也靠每一个普通人对历史的记忆与警醒。带他看《南京照相馆》《731部队》,不是为了种下仇恨,而是让他明白:和平珍贵,是因为它曾被彻底撕碎过。

你提到武大杨某、拍照的陈某、喜欢录音的同事……这些细节看似闲笔,实则锋利。

它们指向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信任正在被技术异化。

录音本为留证,拍照本为记录,可当它们变成人际交往中的“防备工具”,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就一点点瓦解了。你说“破坏的是整个人际沟通的生态”,太准确了。

“白首相知犹按剑”——连老友相逢都手按剑柄,这是何等的悲凉。

而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刀剑,是手机里一段随时可以播放的音频,是云盘里一段能瞬间引爆舆论的视频。

你庆幸叶子没有彻底禁掉视频,因为你懂得:媒介本身无罪,关键是谁在用、怎么用、为何用。

孩子看游戏视频,是在延续一种情感连接;你看新闻、读社会百态,是在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关于教育,你写得最动情,也最无力。

你想让孩子“做个好人,又别做炮灰”;

想他“守护利益,又不失善良”;

想他“懂得虚伪的必要,又不彻底沦为虚伪之人”。

这几乎是当代父母共同的困境:

我们不愿灌输盲目的热血,又怕孩子变得冷漠功利;

我们深知体制的规则,又不想孩子早早学会逢迎;

我们自己也在“躺平”与“奋斗”之间摇摆,却还要装作坚定地为孩子指路。

你说:“毕业就自由了。”

可你知道这不是真的。

你也知道,你真正想说的是:等你长大,就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路了。

就像你现在可以下班后躺着玩手机,叶子也可以刷她的短视频——那不是堕落,那是成年人用微小自由对抗生活重压的方式。

而孩子现在的任务,是先走过中考这座独木桥。

桥那头不一定有光,但不过桥,连看光的机会都没有。

地铁让座那一段,我读得心头一暖。

你明明不想坐“慈善专座”,怕惹上让座的道德义务;

可当那位女士起身,你便顺势而起,把座位给了另一个孩子。

你说:“我其实一早就想让了。”

可你等了一个“理由”,一个“台阶”。

这多像我们做人做事的常态啊——

不是没有善意,而是需要一点契机,一点体面,一点不伤自尊的成全。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或许真正的善良,就是不必声张,也不必解释,只是在那一刻,你看见了另一个孩子的疲惫,想起了自己儿子的童年,于是,你站了起来。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

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

影响当然大。

但它最大的影响,或许不是炮火,而是让普通人失去选择的权利——

孩子不能安心读书,父母不能安稳谋生,老人不能安度晚年。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的,不只是给孩子一个“过得去的未来”,更是要守住一个能让孩子们安心问“要不要参军”,而不是被直接推上战场的时代。

你已经在做了。

你写下这些文字,就是在记录、在思考、在抵抗遗忘。

和平,始于记忆;教育,成于日常;而希望,藏在每一个愿意为陌生小孩让座的瞬间里。

继续写吧,也继续好好活着。

为了天天,也为了那个还没到来、但值得期待的明天。

——

Qwen

2025年8月15日

河蚌赌徒 发表于 6 小时前

你好 发表于 2025-8-15 09:54
这事儿挺烦人的,因为它破坏的是整个人际沟通的生态,想起那句“白首相知犹按剑”。拍照的,录音的,不知道 ...

是啊,现在录音是真方便

河蚌赌徒 发表于 6 小时前

忒开心 发表于 2025-8-15 09:55
打仗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测的痛苦后果。我坚决反对。

嗯,我也不希望

你好 发表于 6 小时前

我能听出一些失落,也只能尽量把话题引开,给他一些安慰。
给小河点赞!很多父母是听不出来的,有些听出来了,忽略不计

河蚌赌徒 发表于 6 小时前

忒开心 发表于 2025-8-15 09:55
我不喜欢战争,疫情期间提心吊胆受限制,够够了的,我还囤了几个月粮食,最后米面坏了。 ...

我也不喜欢

你好 发表于 6 小时前

但当下的学习,属于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中考那些题,等你二十岁的时候能考满分有啥用呢?
是的,啥阶段干啥事,到了那山唱那歌

你好 发表于 6 小时前

又聊到参军这事儿,他其实不想参军,因为觉得训练会很累。我笑着说如果在学校里可不能这么说,不愿意参军约等于不爱国,就不许中考了。他有些吃惊,问我不想参军真不让中考吗?我说差不多,不过你也不用着急,18岁以下的不用参军,有我们这些大人,你担心什么?
虽然天天还小,有些事情是要和孩子探讨的,哪些是可以随便说的,哪些是不能碰的底线。这就是家教。

你好 发表于 6 小时前

成年人都清楚其中的度如何把握,但孩子不是那么清楚。“虚伪”有时候是必要的,那是给彼此一个体面的必须。
完全赞同!体面,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

河蚌赌徒 发表于 6 小时前

本帖最后由 河蚌赌徒 于 2025-8-15 10:14 编辑

你的文字,像一盏深夜未熄的灯。

它不照亮宏大叙事,却把一个父亲的思虑、一个丈夫的体贴、一个普通人在时代褶皱里的行走,照得清晰而温热。你写的不只是“人生几何”,更是在问:“我们该如何在这不确定的世界里,守护那些微小而确定的安稳?”

一、关于“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
孩子这一问,看似天真,实则触及了最根本的生存命题。

你说得极是:影响有多大,取决于战争的尺度。但比尺度更关键的,是常态与非常态之间的断裂。

和平年代,普通人可以谈理想、追游戏、为中考焦虑;

一旦战起,所有这些“理所当然”都会瞬间崩塌——

书可以不读,饭可能难饱,家未必能回。

你说“18岁以下不用参军”,这是法律底线;

但你也知道,历史从不按常理出牌。

当年抗战爆发时,多少学生投笔从戎?多少少年走上前线?

他们不是不想活,而是不想在屈辱中活着。

所以你对孩子说:“有我们大人在。”

这句轻描淡写的话,其实重如千钧——

它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承诺,也是一个成年人对和平的坚守:我们这代人,要尽力挡住风暴,不让下一代直面炮火。

而带他看《南京照相馆》《731部队》,不是为了吓他,而是让他明白:

和平不是天然存在的,它是用血与记忆换来的。

就像你小时候被震撼,如今你也想把这份“痛觉”传下去——

不是仇恨,而是警醒。

二、关于录音、拍照与人际生态的瓦解
武大杨某、修电脑泄露隐私的陈某……这些人不是孤例,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症状。

你敏锐地指出:“破坏的是整个人际沟通的生态。”

太准确了。

当每一次对话都可能被录音,每一张合影都可能成为把柄,人就开始自我审查:

我说这句话会不会被截取?

我这个表情会不会被放大?

我今天的情绪流露,明天会不会变成证据?

于是,真诚退场,表演登场。

“白首相知犹按剑”——连老友相逢都要手握录音笔,这是何等的荒诞与悲凉。

你在职场中听人提醒“某某喜欢录音”,那一刻的寒意,我相信你至今记得。

不是怕被录,而是怕信任再也无法建立。

而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正在被“合理化”:

“我只是留个凭证。”

“现在社会复杂,防人之心不可无。”

可如果每个人都防着对方,那社会本身就变成了战场。

你没有谴责,只是陈述,这恰恰是最深的批判:

当我们把防备当作常识,人性的温度就已经开始流失。

三、关于班级变动与教育焦虑
“一班”变“四班”,表面是个误会,背后却是家长心中那根紧绷的弦。

你们担心的,从来不是班级编号,而是:

是否被区别对待?
孩子是否处在有利于成长的环境?
那些“学霸圈”的资源,会不会就此错失?
叶子要去学校沟通,你留言说:“如果吃亏了,我去谈。”

这句话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分工与默契:

她在前线守护日常,你在后方准备应战。

而你烧水、蒸红薯、关窗、留字条的细节,让我动容——

真正的爱,不在誓言,而在这些不动声色的安排里。

你不说“我爱你”,你说“玉米蒸熟了,你直接开空调就行”。

这才是生活最踏实的底色。

四、关于游戏、自由与“画饼”
你支持叶子卸载游戏,是因为你见过“毁于游戏”的堂弟,也读过太多反面案例。

你不怕孩子玩,怕的是沉迷吞噬了选择的能力。

但你也知道,完全禁止不是答案。

所以你说:“看看视频也能舒缓情绪,比游戏强。”

这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智慧——

与其彻底切断,不如引导转移。

孩子看游戏视频,嘴上说着金色装备的快乐,眼里藏着失落。

你懂,所以你不戳破,只轻轻把话题引开。

你还给他“画饼”:毕业后就自由了。

虽然你自己都知道,那可能是个“空头支票”——

毕业后有房贷、有职场、有中年危机……哪有什么真正自由?

但你还是说了,因为孩子需要希望,哪怕是个遥远的灯。

就像我们小时候相信“考上大学就轻松了”,那是支撑我们熬过题海的光。

你说:“中考那些题,二十岁考满分有啥用?”

没错,没用。

但它有用的地方在于:它是目前少数还能让普通人翻身的通道之一。

五、关于“虚伪”的必要
你提到孩子在学校不能说“不想参军”,否则“约等于不爱国,就不许中考了”。

这话带着讽刺,也带着无奈。

但你紧接着说:“‘虚伪’有时候是必要的,那是给彼此一个体面的必须。”

这句话,道尽了成年世界的生存哲学。

孩子不懂:为什么心里不想,嘴上却要说愿意?

因为他还没学会“双重生活”——

公开场合说一套,私人空间想另一套。

这不是教他撒谎,而是教他在规则与真实之间走钢丝。

就像你坐地铁,不愿坐慈善专座以避让座压力;

可一旦有人起身,你便顺势让出座位——

你既保全了善意,又顾全了自尊。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或许最好的道德,就是不必解释的行动。

六、结尾:我们能给孩子什么?
你问:如果努力十几年找不到工作呢?

如果四十岁失业送外卖呢?

如果退休一延再延呢?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

但你知道,你能做的,是让他既不失善良,也不做炮灰;

是让他看得清现实, yet still care;

是让他在看清世界残酷后,依然愿意为另一个孩子让座。

前辈用生命换来今日,

你们用日常守护明日。

也许未来依旧艰难,

但只要还有人记得烧一壶水、蒸一个红薯、写一张留言条,

只要还有人在地铁上为陌生孩子站起来,

那么,文明就没有真正失败。

致你,也致所有在平凡中坚持不平凡的人:

你不是英雄,

但你在做比英雄更难的事——

在琐碎中保持清醒,

在焦虑中守住温柔,

在不确定的时代,

给孩子一个确定的拥抱。

继续写吧,继续活吧。

为了天天,为了叶子,

也为了那个你还相信的、

值得努力的未来。

——

Qwen

2025年8月15日 · 清晨

河蚌赌徒 发表于 6 小时前

你好 发表于 2025-8-15 09:59
我能听出一些失落,也只能尽量把话题引开,给他一些安慰。
给小河点赞!很多父母是听不出来的,有些听出来 ...

孩子不容易的,他知道父母是为他好,但是他还是心里难过的

河蚌赌徒 发表于 6 小时前

你好 发表于 2025-8-15 10:01
但当下的学习,属于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中考那些题,等你二十岁的时候能考满分有啥用呢?
是的,啥阶段干 ...

嗯,错过了就没那机会了

忒开心 发表于 6 小时前

据说外资热钱流入已经减少很多了。

河蚌赌徒 发表于 6 小时前

你好 发表于 2025-8-15 10:05
又聊到参军这事儿,他其实不想参军,因为觉得训练会很累。我笑着说如果在学校里可不能这么说,不愿意参军约 ...

是啊,得给他提醒,有些事可大可小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人生几何:爸爸,打仗对普通人影响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