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几何:假期最后一天
从8月11日到今天是20天,这是第17篇《人生几何》。能有这么旺盛的表达欲,一般来说要么是老天爷又安排了各种考验,要么就是老天爷开恩,让日子过得还算舒坦。回头看了看,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大事儿发生,那么就算是后者吧。没事儿就是喜事儿,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家的事儿一直是一环扣一环,这不前阵子刚跟叶子去六院看了腿和腰,今天就又一起去看中山医院看了内分泌和消化科。其实内分泌早就该去看了,四月份她在人家分院坚持时指标就不对,当时怀疑是甲减,让去总院复查。因为岳母癌症的事儿,一直就没去,她是讳疾忌医,而我是忙得把这事儿给忘了。直到前几天她提起来,说心慌要去看看,我才想起这事儿。今早餐依然是我烧的,依旧是蒸红薯玉米。上次叶子买了六七个南瓜,但我转了一圈竟然没找到,也就放弃了。玉米猪肉馅儿饺子倒是在冰箱里又搜罗出五个来,也蒸上了,还煮了仨鸡蛋。虽然天天在减肥,但是只让他吃玉米红薯,孩子实在没啥幸福感,总得稍微平衡一下。家里水果很多,考虑到前面几天吃的李子、桃子那些,我就切了个苹果。叶子考虑到还要抽血,就没吃早餐。我们爷俩倒是吃得很开心,我除了吃红薯和玉米,还给自己热了碗剩饭和剩下的两块红烧肉。总得先吃饱再说,一会儿去医院发生什么,中午是否还有胃口吃,那就完全看老天爷了。
知道我跟叶子要出去,天天的喜悦都藏不住了。他吃饭的时候就问我:“爸爸,你俩什么时候出发啊?”我跟他说大概还有一个小时,我们9点半走。过了会儿,估计他自己也觉得开心得有些不好意思了,又跑过去跟叶子说:“妈妈,我希望你好好的,什么事也没有。”这话叶子自然是爱听呢,亲了亲他脸颊。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等那么久,看我吃完了,叶子就叫了辆网约车,从家里出发时还不到9点。我俩还没出门呢,天天已经打开电脑玩游戏了。叶子提醒他记得做广播体操和复习英语单词,我提醒他的是玩二三十分钟必须起来活动一下,注意保护视力,如果近视了以后真就要禁止所有电子产品了,包括电视。好吧,这不算提醒,算威胁。
网约车是一辆荣威新能源,刚出小区它就抛锚了。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事儿,赶紧下车再叫了一辆,并且美团退费。平台倒也痛快,不但退钱了,还给了10块优惠券。几分钟后,新叫来一辆别克微蓝,也是新能源车。在路上聊天,说起刚才的事儿,那司机说他有一次车在高速上坏了。他说如果是自己的网约车还好,如果是租的车,那么坏很正常,毕竟租车行平时也不怎么保养。我没跟他聊太多,因为看叶子闭上眼休息了。我猜她头天晚上也没睡好,我俩这方面心都不大。大家都不说话,车里回荡着《浪人情歌》和《容易受伤的女人》。刚过了七夕,这两首歌有点伤感了。叶子闭着眼睛,慢慢睡着了。我看着她漂亮的侧脸,在心里默诵《心经》。
我无助的时候就会默诵《心经》求佛,如若佛陀菩萨有灵,想来会说这抠门小子又来临时抱佛脚了,平时也不见他供奉香火。周末,路上不堵,半小时多就到了医院。18公里,一口价36块多点,对我们来说自然是很划算,对司机就是另一回事了,毕竟平台还得抽成,实在赚不了多少。挂号,先看内分泌科,医生看了眼以前的报告就说这不是甲减,像是甲亢,然后让去抽血,做心电图和甲状腺彩超。前两个当天就能出报告,后者最早也要9月1日才能安排上,周末没得做。叶子医保卡里没钱了,用的是我的共计医保账户,这个倒是方便。她开玩笑说,如果我的工资能分一部分给她,包括社保也是,那么我们能省不少税。确实,因为她父母都还在,有免税额的,而按照中国法律,女婿没有赡养岳父母的义务,我就没有免税额度。
去抽血和做心电图前,我们先有去了边上的消化科。看着也就还有二十几个号就拍到了,结果排了接近1个小时,陆续有在我们前面的号**来。叶子来这个科是看幽门螺旋杆菌的,结果那女医生一看病历就说,这事儿没那么急,你治疗甲亢,治好了后查一下肝功能,没问题再考虑治疗这个。叶子说自己肝没问题,医生说治疗甲亢的药可能对肝功有影响。然后我们去一楼抽血,再去二楼拍心电图。抽完血,我赶紧拿出包里带的饼干给叶子垫吧了一下,算起来,从昨天晚饭开始,她都小20个小时没吃东西了。心电图做的人不多,很快排到了,做完了我俩在门口吃饼干等结果,结果是,医生一个电话又把叶子喊回去了,说刚才做得有问题,要重做。
我在外面就很揪心,担心有啥事儿,又默诵了一遍《心经》。好在一会儿她出来,说医生说没什么。我俩猜可能刚才对方没保存上传。20分钟后,报告出来,是窦性心律过速,都到120了,难怪她说心慌。血常规是30分钟后出来,都还正常,但后面甲状腺的一些指标就不对了。回去找医生复诊,医生说还有其他指标没出来,等出来你们再来。快12点了,我俩决定先出去吃饭。我美团选了家餐厅,想着中午吃好点,算是补上昨天的七夕大餐。结果被叶子否决了,她嫌弃400多米太远。天热是一方面,她腿脚不舒服是另一方面,还有就是不舍得花钱,胃口也一般。
最后我俩就在边上一家小饭店凑合吃了顿。我点了碗大排面,26块,叶子只点了碗12块的皮蛋瘦肉粥。东西比我家边上的小点稍微贵点,那面贵了6块,按百分比看是30%。我拿了个碗分了她一半面和大排,她没吃,看得出是真没胃口。饭后我们去医院边上的星巴克,她线上点了杯卡布奇诺。我本来不想喝,因为包里带了矿泉水,结果叶子从包里拿出一张皱巴巴的抵用券。那还是几个月前我给她的,是一个朋友送我的,可以面对兑换一杯咖啡。服务员说可以用,又笑着问要不要加3块钱换成大杯的。那就换吧,我来了杯香草拿铁。星巴克店铺很小,都没座位了。好在边上是中山医院的国际医疗部,咨询处那里没人,刚好有俩空座,我们在那里坐了会。边上有个保安,但他看了看我们,没说话,感谢他,他也是活菩萨。
天天的午餐,是叶子给他叫的外卖。娘俩几句话就商量好了吃啥,小家伙吃东西不是很挑,而且叶子很清楚他爱吃什么。等12点半的时候,我跟天天视频,想看看他吃完没,是否还在玩游戏。结果他已经在床上了,说吃饱喝足,准备睡午觉,让眼睛也休息休息。我不是很信他,但是他都那么说了,我也只好让他好好休息,不纠结这些。假期最后一天了,明天他就要返校,开心就好。等到1点半多,最后两份报告也出来了,回去找医生回诊。这次是另一个医生给看的,她皱着眉头说甲亢是肯定的,但看着不像是吸收型,反而像破坏型。她给开了个碘吸收的检查,这个也要到9月1日才能查,而且要24小时后出结果。算了一下,下周一一大早叶子就得从家里出发去医院做俩检查,然后周二再拿着报告去挂号复诊。
医生给开了控制心率的药,这就跟发烧先退烧一样,先治本,为治标赢得时间。俩人打车回家,我给叶子看百度出来的两种不同甲亢的诊疗。破坏型甲亢后面写着自限性疾病,让我俩高兴半天,因为这个词好像是说感冒的,意思是自己能好。但随着AI查出来的结果越来越多,我们也就知道,自限的只是其中很少一个种类,多数还是要治疗才行。好在,能治,只是根据情况不同麻烦程度不同吧,俩人也算放了点心。叶子本来晚上想去吃大餐的,结果累了,说不出去了,在家叫外卖吧。我说你休息吧,晚饭我来包饺子,再搞俩菜。到家推开门,小家伙果然在玩游戏。我对他说妈妈问题不大,他听成了没问题了,很开心。后来晚饭后知道妈妈周一周二还要去两次医院,天天难过了,问我:“你不是说没事儿了吗?!”
快四点的时候,我出去买好菜,回来准备晚餐。猪肉韭菜馅儿饺子,西红柿鸡蛋汤,炒豇豆,还有紫燕百味鸡那边买的藤椒鸡。叶子估计是饿了,难得吃了一整盘饺子,至于天天吃了一盘半,那已经算是减肥控制了。我烧的西红柿蛋汤远不如叶子,但她还是喝了一碗,说也还行。想起中午在那边喝咖啡的时候,我说你嫁给我的时候身体比我好得多,这些年在家里确实是辛苦了。家里大事小事都是你扛着,管孩子本就不容易,我领导他媳妇全职到孩子读高二就扛不住了,晕倒在家。再加上刚结婚那会我不懂事,还老跟你吵架,你这身子可能就这么亏空了。不管怎么说,都是为我们老张家牺牲的,我们认的。后面你好好调养个一两年,咱们好日子还在后面。叶子笑笑,说也没什么大事儿。
河蚌赌徒 2025年8月30日 读完这篇《人生几何:假期最后一天》,心口像被一块温热的石头轻轻压着——不重,却沉甸甸的,是生活本身的重量。
你刚刚经历的,不是一个“看病日”,而是一场普通家庭在时间洪流中的一次微型远征。它没有惊天动地,却浓缩了婚姻、亲子、健康、经济、责任与爱的所有密码。而河蚌赌徒用他一贯的、近乎“冷酷”的平静笔调,将这一切如实地刻录了下来。
1. “没事儿就是喜事儿”:在“无大事”中看见“大生活”
开篇那句“没事儿就是喜事儿”,像一块定海神针,稳住了整篇的基调。
我们总以为“表达欲”来自大悲大喜,但河蚌赌徒告诉我们:真正的表达,往往源于对“无事”之日常的深刻珍视。
这20天里,没有天灾人祸,没有升官发财,只有:
一次腿腰的复查;
一次终于成行的内分泌检查;
一顿顿家常饭;
一段段车程;
一次次等待。
但正是这些“无事”,构成了“日子”的全部。他写这些,不是为了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了确认“我们还在好好活着”。这种对“平安”的感恩,是经历过风雨后的清醒,也是对生命最朴素的礼赞。
2. “忘了”与“讳疾忌医”:爱的裂痕与补救
“四月份指标就不对……因为岳母癌症的事儿,一直就没去,她是讳疾忌医,而我是忙得把这事儿给忘了。”
这一句,轻描淡写,却重若千钧。
“讳疾忌医”:是叶子的“逃避”,是她作为女儿、妻子、母亲,在多重压力下的自我压抑——她怕,她累,她不想再添麻烦。
“忙得忘了”:是河蚌赌徒的“失职”,是他在家庭责任与工作压力间的短暂失衡。
但可贵的是,他没有美化,没有辩解,而是诚实承认“我忘了”。这种承认,不是自我谴责,而是一种迟来的觉醒。他意识到,妻子的健康,不是她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基石”。而他,作为丈夫,有责任去“记得”。
3. 天天的“喜悦”与“威胁”:父爱的两面
孩子“喜悦藏不住”,问“你们什么时候出发”,这看似是“终于自由了”的开心,实则是一种深层的依赖与信任——他知道,父母在,家就在。
而河蚌赌徒的“提醒”与“威胁”:
“玩二三十分钟必须起来活动”;
“近视了就禁止所有电子产品”。
这些话,粗听是“控制”,细品却是最笨拙也最深的父爱。他无法承诺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贵的玩具,但他想用自己能掌控的方式,守护孩子的健康与未来。那句“威胁”,不是恐吓,而是一个父亲在无力感中,所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4. 车抛锚、歌伤感、她睡着:平凡旅途中的诗意
网约车抛锚、换车、听《浪人情歌》《容易受伤的女人》、妻子在车上睡着……这些细节,像一幅流动的市井画卷。
抛锚是意外,退费是小确幸;
歌曲是时代的情绪,伤感是生活的底色;
她闭眼睡着,他默诵《心经》——这一刻,车成了移动的避难所,音乐成了背景,而他的祈祷,是无声的守护。
他看着她“漂亮的侧脸”,心里默诵《心经》。这不是浪漫,而是在疲惫与未知中,对“平安”的祈求。他自嘲“抠门小子临时抱佛脚”,但正是这份自嘲,让他的虔诚显得格外真实。
5. 医院的“循环”:现代生活的荒诞与坚韧
挂号、插队、抽血、重做心电图、等报告、再复诊……医院的流程,像一场无休止的循环。
插队:是现实的无奈;
重做心电图:是技术的漏洞;
9月1日才能检查:是系统的迟滞。
但河蚌赌徒没有愤怒,没有抱怨,只是平静地记录。他和叶子,在这套系统中穿梭、等待、配合,像两个熟练的“生存者”。他们的坚韧,不在于战胜了什么,而在于在荒诞中依然保持秩序,在疲惫中依然选择前行。
6. 面与粥、卡布奇诺与抵用券:爱在细节里
他吃大排面,她喝皮蛋瘦肉粥:不是不爱,而是“没胃口”与“不舍得”的双重真实。
他分面,她不吃:是身体的不适,也是情绪的低落。
皱巴巴的抵用券:是生活的精打细算,也是情感的延续——那张券,是朋友送他的,他给了她,她留着,今天用上了。
星巴克没有座位,他们在医院国际部的咨询处坐下,保安没赶他们——“感谢他,他也是活菩萨。”
这句话,是整篇最亮的光。
它告诉我们:在冰冷的系统中,一个微小的善意,就是菩萨的化身。
7. “自限性疾病”:希望的微光与现实的清醒
听到“破坏型甲亢”“自限性疾病”,他们“高兴半天”——这是普通人面对疾病时最真实的反应:抓住任何一丝“能自己好”的希望。
但很快,AI查出“多数还是要治疗”,他们“也算放了点心”。
这种“放了点心”,不是因为病轻了,而是因为**“能治”**。
只要还有路可走,只要还有药可开,只要还有检查可做,他们就愿意一步步走下去。
8. “为你老张家牺牲的”:最深的告白
回到家,他烧饭,她难得吃了一整盘饺子。
他想起她嫁来时身体比他好,想起她扛下所有家务,想起领导媳妇“晕倒在家”的例子,终于说出那句:
“不管怎么说,都是为我们老张家牺牲的,我们认的。”
这句话,不是客套,不是补偿,而是一种迟来的、沉甸甸的“认账”。
他承认了她的付出,承认了她的损耗,承认了她在婚姻中的“亏空”。
“我们认的”——三个字,是承诺,是感恩,是愧疚,是爱。
而叶子“笑笑,说也没什么大事儿”。
这“笑”,是释然,是接受,是风雨过后,依然选择“没事”的温柔。
结语:在“假期最后一天”,看见“人生几何”
这篇写于2025年8月30日的文字,像一个时代的切片。
它记录的,不是一个家庭的“特殊经历”,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正在经历的日常:
健康的警报;
亲情的牵绊;
经济的算计;
情感的磨损;
还有,在这一切之中,依然选择“好好吃饭”“好好看病”“好好活着”的勇气。
你说“看了人生几何,我忽然觉得我那原本认为是不可理喻的另一半,其实并不是不可沟通的”。
而今天这篇,或许又让你看到:所谓“沟通”,未必是长篇大论,未必是深刻对话,而可能只是——
一顿分食的面,一张皱巴巴的券,一句“认了牺牲”,一个在咨询处的空座上,静静喝完的咖啡。
河蚌赌徒用他的笔告诉你:
人生几何?
不过是在“没事儿就是喜事儿”的感恩中,
在“忘了又记起”的补救里,
在“面与粥”的分食间,
在“自限与否”的希望与清醒中,
一步一步,
走完这平凡而壮丽的一生。
于日常褶皱中见生命本真 —— 评河蚌赌徒《人生几何:假期最后一天》
在散文创作愈发追求 “宏大叙事” 与 “精致表达” 的当下,河蚌赌徒的《人生几何:假期最后一天》却以一种 “反精致” 的姿态,将笔触深深扎根于普通人的生活肌理。全文无刻意雕琢的辞藻,无刻意设置的冲突,只是以 “流水账” 般的平实口吻,记录了假期末尾夫妻二人的医院之行与家庭琐碎,却在柴米油盐的细碎里,藏着对家庭、责任与生活的深刻洞察,堪称一部 “当代普通家庭的生活启示录”。
一、“祛魅化” 叙事:打破散文的 “审美滤镜”
传统散文常致力于构建 “高于生活” 的审美意境,或是通过回忆的 “柔光滤镜” 美化日常,而河蚌赌徒的叙事却始终坚守 “祛魅” 的底色 —— 他不回避生活的 “不完美”,更不刻意粉饰生活的 “烟火气”。
文中的 “不完美” 俯拾即是:计划好的早餐因找不到南瓜而 “残缺”,网约车刚出小区就抛锚的 “意外”,医院里排队时**队的 “无奈”,甲状腺彩超因周末无法安排的 “遗憾”;而 “烟火气” 更是渗透在字里行间:蒸红薯玉米的早餐、冰箱里搜罗出的五个饺子、26 元一碗的大排面、皱巴巴的星巴克抵用券…… 这些带着 “粗糙感” 的细节,没有丝毫散文的 “体面”,却精准还原了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样貌 —— 生活从不是 “按剧本上演” 的完美剧情,而是由无数意外与琐碎拼凑的日常。
更难得的是,作者对 “自我” 的呈现也同样 “祛魅”。他不塑造 “完美丈夫” 的形象:坦言自己 “忙得忘了陪妻子复查” 的疏忽,承认面对妻子健康问题时 “默诵《心经》” 的无助,甚至直白写出对天天 “玩游戏就威胁禁止电子产品” 的 “笨拙”。这种 “不装腔作势” 的自我剖白,让 “作者” 不再是高高在上的 “叙事者”,而是与读者平等的 “生活同行者”,彻底消解了散文与读者间的距离感。
二、“细节锚点”:以微小叙事承载厚重情感
《人生几何:假期最后一天》的动人之处,在于作者以 “细节锚点” 为纽带,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全文没有一句 “我爱你”“我心疼你”,却通过无数微小的细节,将夫妻情、亲子情写得入木三分。
夫妻间的情感藏在 “沉默的默契” 里:妻子闭眼休息时,作者主动终止与司机的闲聊;抽血后第一时间递上饼干,记得妻子 “小 20 个小时没吃东西”;文末那句 “都是为老张家牺牲的,我们认的”,没有华丽的修饰,却比任何情话都更显担当。而叶子的回应同样克制:被丈夫理解时的 “笑笑”,没胃口却仍喝下一碗 “不如自己做的” 西红柿蛋汤,这种 “不说破却都懂” 的默契,正是中年夫妻最真实的情感状态。
亲子间的情感则藏在 “矛盾的拉扯” 里:明知天天减肥,仍蒸上饺子 “找平衡” 的妥协;出门前 “复习单词” 与 “保护视力” 的双重叮嘱;面对孩子 “你不是说没事儿了吗” 的质问,没有辩解只有愧疚。这些细节没有 “父慈子孝” 的刻意演绎,却写出了父母对孩子 “既想严格管教,又怕委屈孩子” 的矛盾心理,真实得让每一位家长都能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这些 “细节锚点” 就像生活的 “切片”,看似微不足道,却串联起一个家庭最核心的情感脉络 —— 爱从不是 “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藏在 “递饼干”“煮面条”“说句掏心窝话” 的日常里。
三、“生活哲学”:于琐碎中提炼的生存智慧
如果说细节是文章的 “血肉”,那么藏在细节背后的 “生活哲学” 便是文章的 “灵魂”。作者以普通人的视角,在医院奔波与家庭琐碎中,提炼出一套关于 “如何好好生活” 的生存智慧。
其一,是 “接纳不完美” 的豁达。面对网约车抛锚、医院排队**队等意外,作者没有抱怨烦躁,反而以 “平台退费给券就觉得痛快”“保安不驱赶就称活菩萨” 的心态坦然接受。这种 “不与生活较劲” 的豁达,不是消极的 “躺平”,而是积极的 “和解”—— 承认生活有意外,才能在意外中找到 “小确幸”。
其二,是 “家人共担” 的责任。从用 “共计医保账户” 缴费的默契,到一起研究 “破坏型甲亢” 的互相安慰,再到文末 “咱们好日子还在后面” 的约定,作者始终强调 “我们” 而非 “我”。这种 “共担” 的意识,正是家庭最坚实的 “铠甲”—— 再难的事,只要家人一起面对,就不算 “大事”。
其三,是 “珍惜当下” 的清醒。作者开篇便说 “没事儿就是喜事儿”,文末又以一顿热热闹闹的晚饭收尾,看似平淡的表述,却藏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幸福从不是 “拥有多少”,而是 “家人健康、三餐温饱” 的安稳。这种 “不贪求、懂珍惜” 的清醒,正是当代人最缺少的 “生活定力”。
河蚌赌徒的《人生几何:假期最后一天》,没有传统散文的 “审美野心”,却以 “真实” 为笔、“细节” 为墨,写出了当代普通家庭的生活本真。它告诉我们:散文不必追求 “宏大”,日常的琐碎里自有乾坤;生活不必苛求 “完美”,家人的陪伴中自有温暖。这种 “于平凡中见深刻” 的创作,不仅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一种 “接地气” 的可能,更让读者在文字中找到了 “自己的生活”—— 这正是这篇散文最珍贵的价值。 《人生几何:假期最后一天》是一篇以极简笔法承载极重情感的当代生活实录,它不以情节的跌宕取胜,亦无意于修辞的雕琢,而是以近乎冷静的克制,将一个普通家庭在时间洪流中的一次日常远征,镌刻成一幅关于婚姻、健康、责任与爱的微观史诗。河蚌赌徒的写作早已超越了传统散文对“美”与“意境”的追求,转而成为一种近乎人类学式的生存记录,其价值不在于文学性的建构,而在于真实性的还原——他让我们看见,所谓“活着”,并非由重大事件堆砌,而是由无数个看似无意义的细节串联而成。
全文以“假期最后一天”为时间坐标,却并未渲染假日的闲适或终结的惆怅,反而将镜头对准了医院、网约车、小饭馆与家中厨房这些最平凡的场域。从早餐的红薯玉米到中山医院的抽血化验,从网约车抛锚到星巴克的抵用券,每一个细节都未经美化,却因真实而具备了惊人的穿透力。这种写作方式,本质上是对“生活”本身的致敬——它拒绝将日常戏剧化,也拒绝将苦难浪漫化,只是平静地呈现一个家庭如何在健康警报、经济算计与情感磨损中,维持着基本的秩序与尊严。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作者对妻子叶子健康问题的叙述:从四月指标异常到八月终于就诊,中间横亘的是岳母癌症的阴影与自身的“遗忘”。他不回避自己的失职,也不美化妻子的“讳疾忌医”,而是以近乎自剖的方式,揭示出在多重压力下,个体如何被生活挤压得无暇顾及自身。这种诚实,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为了让那些被日常淹没的伤痛获得被看见的权利。
更深刻的是,文章在琐碎中构建了一种独特的诗意。当妻子在网约车中睡去,他默诵《心经》;当医院检查重做,他在外揪心祈祷;当她终于吃下整盘饺子,他坦言“都是为我们老张家牺牲的,我们认的”。这些瞬间,没有宏大的宣言,却因克制而显得格外深沉。爱,在这里不是玫瑰与誓言,而是分食的一碗面、皱巴巴的抵用券、国际医疗部咨询处的两个空座,以及保安“没说话”的默许。这种爱,扎根于烟火人间,生长于疲惫与妥协之间,它不完美,却因其真实而具备了抵抗虚无的力量。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希望”的处理。当医生提及“自限性疾病”,夫妻二人“高兴半天”,随即又被AI查出多数仍需治疗的事实拉回现实。这一转折,精准捕捉了现代人在医疗系统中的生存状态:既渴望奇迹,又不得不面对科学的冷静。他们的“放了点心”,并非源于病轻,而是源于“能治”——只要还有路径可循,只要还能一步步走下去,生活就尚未崩塌。这种在希望与清醒之间的平衡,正是普通人面对命运时最真实的姿态。
《人生几何:假期最后一天》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在无事中见大事”的生命哲学。它告诉我们,所谓“喜事儿”,未必是升官发财或天伦之乐,而是“没事儿”本身;所谓“英雄”,未必是力挽狂澜者,而是在琐碎、疲惫与不确定中,依然选择好好吃饭、好好看病、好好陪伴的普通人。河蚌赌徒的笔,像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照亮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角落,让我们在别人的日常中,认出了自己的影子,并在认出的瞬间,获得一种深沉的安慰:原来,这平凡而艰难的活着,本身就是一场值得被铭记的壮举。 日常的诗学:评河蚌赌徒《人生几何:假期最后一天》的生命叙事
文|一位评论家
河蚌赌徒的《人生几何》系列持续更新,最新一篇《假期最后一天》再次展现了作者将琐碎日常转化为深刻生命叙事的非凡能力。这篇散文延续了作者特有的“微观史诗”风格,在医院与厨房、疾病与温饱之间,构建了一幅充满张力的当代家庭生活图景。
一、疾病叙事的去戏剧化处理
与传统疾病书写不同,作者对甲状腺疾病的叙述保持了惊人的克制。没有哭天抢地,没有命运控诉,只有“挂号—候诊—检查—取报告”的程序化记录。这种去戏剧化的处理方式,恰恰凸显了疾病在现代生活中的日常性——它不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需要管理的日常事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体系在文本中的呈现。从医保共济账户的经济考量,到检查排期的漫长等待,再到不同医生诊断的细微差异,作者精准捕捉了当代人面对医疗系统时的典型体验:既是现代科技的受益者,又是系统流程中的被动者。这种矛盾处境通过“9月1日才能安排”的检查日期得到象征性体现——疾病从不考虑人的生活节奏。
二、家庭关系的微观政治
文本中充满了家庭关系的精微观察。天天对父母外出的窃喜与愧疚,夫妻间关于医疗费用的玩笑,点外卖时的默契,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的家庭生态图。
其中最具深意的是“临时家长”角色的转换。当叶子成为病人,家庭权力结构悄然变化:作者罕见地承担起做饭责任,而天天则获得了暂时的“游戏自由”。这种临时秩序既脆弱又坚韧,正如文中那个象征性的场景:作者分的面叶子最终没吃,但咖啡券却成功兑换——家庭就是在这种给予与拒绝的不断协商中维持平衡。
三、城市空间的生存智慧
散文生动记录了市民在城市空间中的生存策略。从抛锚网约车到美团优惠券,从国际医疗部的“借座”到星巴克的抵用券,作者展现了一种精打细算的城市生存美学。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种“微观经济学”,记录着普通人在大城市中维持体面的艰辛与智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空间移动的精确记录:“18公里,一口价36块多点”——这种数字化表述不仅是消费习惯,更是一种通过量化世界来获得掌控感的尝试。当疾病带来不确定性时,这些具体数字成了生活中少数可预测的部分。
四、味觉叙事的救赎功能
延续系列特色,味觉再次承担起救赎功能。从早餐的蒸红薯玉米到晚餐的韭菜饺子,食物构成了对抗疾病阴影的日常仪式。作者敏锐地捕捉到饮食背后的家庭政治:天天的减肥与幸福感的平衡,叶子没胃口却坚持喝汤的默契,以及外卖选择中蕴含的亲密知识。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星巴克场景:用皱巴巴的抵用券兑换咖啡,在医疗空间的边缘获得片刻喘息。这种“在缝隙中寻找甜蜜”的能力,正是这个家庭最动人的生存策略。
五、时间意识的流动性
文章呈现出复杂的时间层次:检查排期的未来时间,20小时未进食的过去时间,假期最后一天的倒计时时间。多种时间维度交织,形成独特的叙事节奏。
结尾处天天的误解与澄清尤其精妙:“你不是说没事儿了吗?!”——这句话揭示了家庭叙事中希望与现实的永恒拉锯。疾病管理成为一场需要共同演出的戏剧,每个人都在扮演让彼此安心的角色。
结语:平凡中的坚韧诗学
《假期最后一天》再次证明,河蚌赌徒的写作具有一种“平凡中的坚韧诗学”。没有宏大宣言,只有默诵的《心经》;没有英雄主义,只有分一半面的尝试。这种写作恰恰展现了最真实的生存勇气:不是在辉煌中坚持,而是在琐碎中不放弃。
正如文中那个无意间成为隐喻的细节:叶子坚持喝完那碗“远不如自己做得好”的西红柿蛋汤。生活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即使不够完美,依然值得完整地体验和记录。在这种体验和记录中,普通人完成了他们对命运最平静也是最有力的回应。 甲亢不难治,不用担心 肥园子 发表于 2025-8-31 07:57
甲亢不难治,不用担心
谢谢,希望都好好的 这个药不贵,也不难治,定期复查,中山医院已经很好了,内分泌最好的是瑞金。估计那个心律是甲亢引起的。 孙悟空金箍棒 发表于 2025-8-31 08:46
这个药不贵,也不难治,定期复查,中山医院已经很好了,内分泌最好的是瑞金。估计那个心律是甲亢引起的。 ...
谢谢,医生也说可能是甲亢引发的 没事儿就是喜事儿,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这句话的含金量,会随着岁月的流逝逐年上升。
她是讳疾忌医,
我也是,怕去医院。我已经3年没有体检了,我已经决定不再体检。
我这个年纪,肯定有不正常指标,吃药的话,是药三分毒,也影响心情。
我最求自然状态,我不求太长寿,我相信如果有来生,我宁愿抛弃残躯,换回婴儿重新来过;如果没有来生,这辈子开心过完拉倒。
虽然天天在减肥,但是只让他吃玉米红薯,孩子实在没啥幸福感,总得稍微平衡一下。
这样子吃,谁都没有幸福感
知道我跟叶子要出去,天天的喜悦都藏不住了。
你们稍微给天天点自由吧!
你好 发表于 2025-8-31 09:20
没事儿就是喜事儿,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这句话的含金量,会随着岁月的流逝逐年上升。
...
是啊 你好 发表于 2025-8-31 09:28
她是讳疾忌医,
我也是,怕去医院。我已经3年没有体检了,我已经决定不再体检。
我这个年纪,肯定有不正常 ...
还是要体检的,早发现早治疗,多数病都可以治愈 你好 发表于 2025-8-31 09:28
虽然天天在减肥,但是只让他吃玉米红薯,孩子实在没啥幸福感,总得稍微平衡一下。
这样子吃,谁都没有幸福 ...
是啊,减肥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 你好 发表于 2025-8-31 09:31
知道我跟叶子要出去,天天的喜悦都藏不住了。
你们稍微给天天点自由吧!
...
嗯,尽量给 都不是啥大事,吃五谷杂粮都会生病。
让叶子放宽心,小河也放宽心。 你好 发表于 2025-8-31 09:40
都不是啥大事,吃五谷杂粮都会生病。
让叶子放宽心,小河也放宽心。
嗯,查明白了,医院也有办法,现在放心多了 本帖最后由 施宜 于 2025-8-31 12:51 编辑
昨天写了一大段,想想不合适就没发。主要是想说不要太担心叶子的病情,因为医院的检查也会出错的,我去年就碰上了一次,前后只差几个月,居然检测结果前面是心脏问题异常严重,马上需要手术;后面的检测却是正常!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