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几何:不知道从哪天开始
从机场叫了辆网约车回家,显示只需要付八九十块钱,而出租车要150多。很开心,虽然省下的钱进不了我口袋,虽然也知道此之蜜桃彼之砒霜,这对出租车司机是坏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都不迷信自己观点很多年了。事实上我也没高兴太久,车到家后,司机线上发来账单显示是110块。我没有犹豫就付了,然后习惯性去点击开发票,却惊讶地发现,发票只给开80!我线上咨询美团客服,问为什么有三十块没给我开发票。他回复说,那是司机的停车费,要发票可以找司机要。可是,司机已经走了,而且他也没跟我提过停车费这茬啊。纠结没必要,吃一堑长一智吧,以后宁可打出租,虽然贵点,但是,都能报销啊。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我对于公私就分得很清了。对这种公私分明的行为,多数公司其实并不是那么喜欢,他们更喜欢的,是能让公司多少占点便宜的那种,而员工恰恰相反。我设置的终点是我家楼下,不过还是习惯性的在小区主干道靠近我们楼那条岔路口下车了。这样可以让网约车司机沿着主干道很快就驶离小区,而不用在送到我们楼下后,再摸索出去的路。至于我自己,拖着行李走个几十米也就到了。叶子对此很是不以为然,她觉得既然付了钱,当然让对方送到楼下,那是我们的权利。所以跟她一起打车的时候,我就听她的,让司机送到楼下。这次,我是有点后悔没让司机送到楼下的,天太热,33℃,我拖着行李箱虽然也没走几分钟,但还是觉得热。主要是头天晚上没睡好,头本就昏昏沉沉的,感觉走路都有些飘。
推开门,叶子在家,天天当然还是在学校上学。虽然是周六,但是调休成上学了。我其实挺烦这种调休的,初中和高中生的日子本就很累,连续上六天,太残忍。但是,我也知道自己说了不算,唯一能做的,也无非是去人大线上留言平台说两句。人家有时候会回复我收到了,有时候,或许也会回复,只是我没收到。冰箱里有剩饭,热了一碗,还有红烧肉,没热,就那么吃了。叶子提醒我说,锅里的羊肉汤煮好了,让我去盛一碗。我本意是想凑合吃点的,但她既然提醒了,自然不能拂了好意,赶紧去盛一碗。她这次买的是羊排,加了青萝卜和红枣,煮的味道很好。我吃了两块羊肉,三块萝卜,喝了大半碗汤,很是舒畅。大大这辈子没几次敞开喝羊汤吃肉的机会,不像我,家边上就是让我觉得自己是大款的菜市场,羊肉才三十几块钱一斤。
边吃边跟叶子聊天,说出去的各种见闻,还有各种时事和八卦,自然少不了添油加醋。她在家的日子太单调,我其实挺愿意跟她分享这些,逗她开心。比如讲我们那代理商不带没请我们吃饭,我们打包展品的时候,他们就在边上看着,手都不帮的。叶子听了就很愤慨,说他们蠢。至于背后的各种缘由,自然没必要多说,跟着一起骂就好。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了,我突然醒悟过来,除了自己家里的事儿,对于外人和外面的事儿,我都跟叶子保持统一的意见和立场,而不是跟她争论。说白了,我俩对俄乌到底啥立场对人家本来也无所谓,我支持叶子,她也不会真去当雇佣兵,或者去捐款支持谁;但如果我俩意见不一致,却相当于在我家开辟了第二战场,太蠢了。
叶子让我吃完了去洗澡,然后睡一觉,我拒绝了,说睡不着,不如聊聊天。累是累的,但不去洗澡,主要是想着她烧晚饭时我可以搭把手,吃完饭可以洗碗打扫灶台,可以下楼去扔垃圾取快递。如果去洗澡,换了睡衣,很多活就不方便干了。虽然我出差也挺累的,但她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总归更累一些。而且,我也很愿意提高一下自己在这个家的参与度,而不只是一个赚钱的角色。不过,晚饭我到底也没插上手,叶子没让,觉得我动作慢浪费时间。她很快就烧了好几道菜,有羊肉汤,毛豆山药炖排骨,白灼虾,韭菜炒蛋,豆腐皮,还有头天晚上剩下来的红烧肉,里面卧了俩鸡蛋。我在边上没事干,就下楼去迎接天天,替他拎着重重的书包。天太热了,他背着书包从学校走400米回来,已经满头大汗。
下楼去扔垃圾,取快递时显示是蜂巢1号柜,可我只找到4号到7号的。打电话问叶子,1号柜在哪儿,她告诉我地址,我过去找到了。疑惑的是,那地方本来是菜鸟的位置,可如今都改名叫蜂巢了。忽然回想起来,好像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小区里就没有菜鸟的快递柜了,想当年那也是遍地开花的。就像共享单车,当初七八种颜色都不够用,如今也没剩几家了。取了快递回家,把放凉的几个菜放入冰箱。叶子突然喊了一声:“哎呀,这个韭菜明天也不能吃了,扔了吧。”我笑着说,我下楼去扔,再跑一趟无所谓,不要说扔垃圾,没事走走对身体也好,我总归是要减肥的。这点上我很看得开,不像叶子,但凡她发现我哪儿没做好,首先想到的就是批评。
当然,这也就是相处的方式吧,她或许潜意识里是通过批评来验证她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如果我不反驳,听话,她就比较安心那种。家里的事说不清楚,我也不想花太多心里去想,只要他们娘俩开心就好。天天跟我讨论一个什么事,我忘了,只记得我逗他,说如果我错了,就诅咒我减肥失败。结果天天急了,说爸爸不能这么发誓,不管输赢,我都希望你减肥成功的。孩子很单纯,我也很感动,说:“好好好,爸爸只发对咱们家里好的誓。”一家人,能够把家看成一个整体,这是很重要的事儿。对家好,比自己的输赢更重要,至少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教育孩子教育得挺好。如今这个家最累的就是天天,晚上我跟叶子看手机的时候,他还在学习。
我负责洗衣服,也就是把衣服扔进洗衣机。叶子的衣服她都是分开洗,我习惯把天天的外套、裤子和袜子,跟我的衣服放一起,他的**则是手洗。刚洗了三四分钟,给天天整理书包的叶子忽然问:“天天,你剩下的钱呢?!”天天还没反应过来,我猛然想起来了,可能在刚扔进洗衣机的裤子口袋里。我赶紧去关洗衣机,关上了,却打不开。还是叶子有办法,她把洗衣机调到脱水模式,没多久就打开了,当然,同时也没忘了批评我,说你总是这样,洗衣服口袋里不应该先掏干净吗?!要不是我买的餐巾纸好,洗衣机里早洗得一团糟了,衣服都白洗了。天天在边上幸灾乐祸,说爸爸你又被批评了吧。我坦然地说,做错了被批评很正常啊,批评了,我下次就会进步。对我这么厚脸皮的应对,天天直接无语了。
跟二姑视频,她一听我昨晚就睡了仨小时,赶紧让我睡,说别跟小孩聊了。我笑着说不差这几分钟。天天网课间隙,也过来聊天。他问读四年级的表妹朵朵北京那边作业多不多,朵朵说有点多。天天说自己作业可多了,就休息一天,但每门练习册至少三页。我补充说还有各种网课,天天说对,还有编程课和篮球课,篮球课就要一个半小时,算上往返要两个多小时,我都快疯了。朵朵在那头听了,很严肃地点头说:“作业多是会让人发疯的。”为了让他不发疯,我们中午去吃了大餐,但并没有时间去游戏厅。回来后,天天只午休了一个小时,小憩半小时,加看半小时电视。他想睡,但时间不够,他也不舍得电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孩子们变得这么累了,唯一知道的,是六年前人们就开始不愿意生孩子了。
晚上我跟大姑和三姑视频,都说五莲已经连续下了一个多星期的雨,地里的粮食都泡汤了。大姑说果子不治了,玉米也不治了,有人把地里的玉米棒子掰下来,发现都发芽了。这日子,就是扎鼓人啊,我们一起感慨着。经济本来就难,土里刨食的农民这下更加雪上加霜了。跟叶子说,她说那花生油要涨价了,想着要不要买点,又想着现在买,买到的是否发芽花生榨的油。我笑着说她想多了,这东西没必要囤,更不用担心质量。她就这性格,所以很多事我不想跟她说,就只挑开心的八卦讲。
我写这些的时候,叶子在外面陪天天写作业。刚开始是我陪的,写完的给叶子检查,她突然气冲冲跑出来质问天天:“你怎么前两道题都做错了?!”结果跟天天对质下来发现,其实只错了一道,另一道是她自己算错了。叶子讪笑着说,我怎么会看错了呢?我在边上笑着圆场:“这下你俩打平了,各错一道。”本来正不爽的天天听了这话,不多说了。
河蚌赌徒 2025年10月12日 这篇《人生几何: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是河蚌赌徒系列中最“家常”也最“惊心”的一篇。它没有异乡的月亮,没有电梯的警报,没有ICU的生死,只有一个男人回到家后,拖着行李箱走几十米、热一碗剩饭、洗一次衣服、陪孩子写作业的普通下午与夜晚。
可正是在这极致的日常中,他完成了一次对“家”这个系统最精密的扫描。
它像一台CT机,一层一层,照出了婚姻、育儿、阶级、代际、城乡、消费、劳动与情感的全部断面。
一、“发票差30块”:公私界限的现代寓言
开篇的网约车发票事件,看似琐碎,实则是现代人身份撕裂的隐喻。
他付110,发票只开80,差额是“司机的停车费”;
他无法向司机追索,只能自认“吃一堑”。
这“30块”,是个人与系统之间的灰色地带:
平台规则模糊;
司机行为不透明;
乘客**无门。
而他的反应——“纠结没必要,以后宁可打出租”——
是一种中年人的生存计算:
宁愿多花40块,也要换取“都能报销”的确定性。
这不仅是金钱选择,更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他“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分清公私,
其实正是从一次次“被剥削”中,
学会了用制度性妥协来换取安全感。
二、“送到楼下”之争:婚姻中的权力与体贴
他与叶子在“是否送到楼下”上的分歧,是婚姻中“权利”与“体贴”的经典对峙。
叶子:付了钱,就有权利享受服务;
他:付了钱,也要考虑司机的便利。
这不仅是习惯差异,更是生活哲学的错位:
叶子追求“权利兑现”;
他追求“系统效率”。
而他最终“听她的”,不是认输,而是一种策略性服从——
他知道,在“谁对谁错”上争论,不如在“她高不高兴”上妥协。
这与他在外“跟叶子保持统一意见”如出一辙:
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
他宁愿“不正确”,也要“不冲突”。
三、“羊肉汤”与“红烧肉”:阶级记忆的味觉回响
他吃冷红烧肉,又喝热羊肉汤,这一细节,是阶级流动的味觉史。
冷红烧肉:凑合,是“过去”的味道;
热羊汤:舒畅,是“现在”的滋味。
他特意强调:“大大这辈子没几次敞开喝羊汤吃肉的机会,不像我……羊肉才三十几块钱一斤。”
这句话,是对父亲那一代农民的致敬,也是对自己“上升”的确认。
但这种“上升”,是有限的:
他能买得起羊排,却省不了30块发票;
他能出差迪拜,却要在机场喝星巴克熬五小时。
他的阶级位置,是夹心层:
上不如下,下不如下,
永远在“省”与“花”、“权利”与“体贴”、“激进”与“保守”之间摇摆。
四、“统一立场”:家庭政治的生存智慧
他坦言:“除了自己家里的事儿,对于外人和外面的事儿,我都跟叶子保持统一的意见和立场。”
这是《人生几何》中最清醒的一句政治宣言。
他不在乎俄乌谁对谁错;
他在乎的是:不能在家开辟“第二战场”。
这不仅是夫妻相处之道,更是家庭系统的维护策略。
在外部世界充满不确定时,家庭必须成为一个“共识堡垒”。
哪怕这个共识是“假装同意”,也比“真实分歧”更有利于系统稳定。
他不跟叶子争论,
不是因为他懦弱,
而是因为他知道:
家庭的存续,不靠真理,靠和平。
五、“洗衣服口袋”事件:育儿中的代际创伤
洗衣机事件,是全文最富戏剧性的一幕。
他忘了掏口袋,差点毁了衣服;
叶子及时补救,然后批评他;
天天幸灾乐祸,说“爸爸又被批评了”;
他坦然接受:“做错了被批评很正常。”
这一幕,浓缩了中国式育儿的全部密码:
母亲的焦虑:叶子必须“有办法”打开洗衣机,必须“批评”错误,必须确保一切完美;
父亲的“厚脸皮”:他用自嘲化解批评,用“下次进步”消解压力;
孩子的“幸灾乐祸”:天天从父亲的“受罚”中获得短暂权力**;
家庭的“和解”:他用“厚脸皮”维持了和平。
更深刻的是,他把育儿错误归因于自己,而非推给系统(如“洗衣机设计不合理”)。
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悲观:
他知道问题出在自己,
但他不愤怒,不抱怨,
只说“下次进步”——
这是中年人最朴素的进步观。
六、“作业发疯”:一代孩子的集体创伤
天天说“作业多到快疯了”,表妹朵朵严肃点头:“作业多是会让人发疯的。”
这两句话,是中国基础教育最真实的控诉。
篮球课+编程课+网课+练习册,
孩子的时间被彻底商品化;
午休一小时,还要“小憩半小时+看半小时电视”,
连“休息”都被精确切割。
而他补充:“六年前人们就开始不愿意生孩子了。”
这句话,是因果链的最终揭示:
不是年轻人“不想生”,
而是他们亲眼看到了孩子将承受的苦难。
“发疯”的不是孩子,
是这个系统。
七、“玉米发芽”:城乡断裂的无声悲歌
结尾,大姑三姑视频说“玉米都发芽了”,
这是农民的末日景象。
粮食泡汤,果子不治,玉米发芽;
城市里的人讨论“花生油要不要囤”,
而土地上的人,连收成都没有。
这一幕,与前面的“免税店”“迪拜Mall”“千元酒店”形成残酷对照:
一边是全球消费主义的狂欢,
一边是土地上最原始的生存危机。
而他,夹在中间,
吃着羊排,喝着羊汤,
听着远方的雨声。
结语:一个“知道从哪天开始”的男人
标题“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是反讽。
他知道:
从哪天开始分清公私;
从哪天开始统一立场;
从哪天开始接受批评;
从哪天开始理解孩子的累;
从哪天开始听见土地的哀鸣。
他只是不愿说破。
因为说破了,就是对生活的正面宣战,
而他选择的,是在裂缝中,一砖一瓦地修补这个家。
他不是英雄,
他只是那个:
拖着行李走几十米的男人;
热剩饭吃冷肉的男人;
接受批评、逗孩子开心的男人;
听着玉米发芽、默默写日记的男人。
这篇《人生几何》,
没有“几何”,
只有“人生”。
而人生,
就是这些“不知道从哪天开始”的瞬间,
堆成了我们的一生。 藏在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 里的生活智慧:读《人生几何》新篇
河蚌赌徒这篇随笔,以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 为隐性线索,串联起网约车报销的小插曲、与叶子的相处细节、孩子的学业日常,乃至亲戚口中的农事困境。没有宏大叙事,全是烟火里的细碎片段,却在 “看似随意的记录” 里,藏着对生活的通透接纳、对家人的温柔体谅,以及对 “日子本就不完美” 的清醒认知 —— 那些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 的改变,恰恰是普通人在生活里慢慢长出的智慧。
一、“不知道从哪天开始” 的改变:藏在细节里的成长与妥协
文中反复出现的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不是模糊的记忆,而是对 “自我与生活磨合” 的细腻捕捉。每一个 “改变”,都透着对现实的适配,没有刻意的 “成长宣言”,却满是 “活明白” 的痕迹。
1. 对 “公私分明” 的坚持与微调
他不再像年轻时或许会有的 “纠结”,而是清晰地 “公私分得很清”—— 网约车多收 30 块停车费、发票少开,他不纠结 “亏了多少”,只记取 “下次宁可选贵点的出租,图报销省心” 的教训;公司或许偏爱 “能让公司占点便宜” 的员工,他却不迎合,守住自己的边界。这种 “分明” 不是 “固执”,而是历经职场后的 “务实”:知道 “哪些是该计较的,哪些是没必要纠结的”,不内耗,也不委屈自己。
2. 对 “家人相处” 的让步与体谅
他不再执着于 “自己的道理”,而是学会 “跟着家人的节奏走”:
打车时,自己习惯在岔路口下车方便司机,却会听叶子的 “送到楼下”,因为知道 “那是她眼里的权利”;
跟叶子聊外人外事,不再争 “谁对谁错”,而是主动 “保持统一立场”,因为清楚 “外人的事无关紧要,家里的和谐才重要”;
被叶子批评 “洗衣服不掏口袋”,不反驳,反而坦然承认 “做错了被批评很正常”,因为懂得 “她的批评里藏着对家的在意,没必要争输赢”。
这些 “让步” 不是 “妥协”,而是婚姻里的 “清醒”—— 知道 “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讲舒服的地方”,比起 “赢了争论”,“让她安心、让家和睦” 更重要。
3. 对 “孩子教育” 的心疼与接纳
他不再只关注 “教育的结果”,而是更在意 “孩子的感受”:
烦调休让孩子 “连续上六天学”,会去人大平台留言,哪怕知道 “说了不算”,也想为孩子 “发声”;
听天天抱怨 “作业多、课多,快疯了”,会带他吃大餐,哪怕没时间去游戏厅,也想让孩子 “松口气”;
天天急着说 “爸爸不能发减肥失败的誓”,他会立刻妥协,因为懂 “孩子的单纯里藏着最真的关心”。
这种 “心疼” 不是 “溺爱”,而是为人父母的 “柔软”—— 知道 “现在的孩子太累”,能做的不多,却愿意 “尽己所能,给点甜”。
二、烟火气里的 “不完美”:在琐碎里守住生活的温度
这篇文章里满是 “不完美” 的时刻:网约车多收钱、发票开不全,被叶子批评 “不掏口袋”,孩子作业多到 “快疯了”,亲戚家的粮食被雨水泡坏…… 但河蚌赌徒从不用 “抱怨” 对待这些不完美,反而在 “接纳” 里守住了生活的温度。
1. 对 “小事遗憾” 的坦然
面对 “网约车多收 30 块、没发票”,他不懊恼 “自己亏了”,只说 “吃一堑长一智”;面对 “热天拖着行李走几十米”,后悔归后悔,却也不纠结 “早知道该让司机送到楼下”;甚至被叶子 “冤枉”(以为天天错两道题,其实自己算错一道),他也不拆穿,反而圆场 “各错一道,打平了”。
这种 “坦然” 不是 “无所谓”,而是 “不跟小事较劲” 的智慧 —— 知道 “生活里的小遗憾太多,纠结只会内耗”,不如 “接纳它,然后翻篇”,把精力留给更重要的事。
2. 对 “家人辛苦” 的看见
他从不忽视家人的付出:
知道叶子 “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更累”,所以出差回来 “不想洗澡睡懒觉,想搭把手做饭洗碗”,哪怕最终没插上手,也愿意 “下楼接天天、扔垃圾”;
知道天天 “作业多、课多”,会心疼 “孩子太累”,带他吃大餐,陪他聊天;
甚至知道二姑 “关心自己没睡好”,会笑着说 “不差这几分钟”,陪她视频。
这种 “看见” 不是 “刻意讨好”,而是 “把家人放在心上” 的本能 —— 婚姻里的温暖,从不是 “轰轰烈烈的惊喜”,而是 “我知道你辛苦,我愿意陪你分担” 的细碎体谅。
3. 对 “他人困境” 的共情
听到大姑说 “粮食被雨水泡坏,花生可能涨价”,他不只是 “感慨日子难”,还会顺着叶子的担心 “聊要不要囤油”;哪怕觉得 “没必要囤”,也不否定她的顾虑,而是 “笑着说她想多了”。这种 “共情” 不是 “假装关心”,而是 “把亲戚的难处放在眼里” 的善良 —— 知道 “土里刨食的农民不容易”,哪怕帮不上忙,也愿意 “认真听、认真聊”,不敷衍。
三、“家是整体” 的内核:藏在所有片段里的核心认知
整篇文章看似零散,却始终围绕一个核心 ——“家是一个整体,对家好,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是对叶子的让步、对天天的心疼,还是对亲戚的共情,本质都是 “把家放在第一位” 的选择。
他不跟叶子争 “外人的事”,是怕 “开辟第二战场”,影响家里的和谐;
他坦然接受叶子的批评,是知道 “她的批评是为了家好”,不想因小事吵架;
他带天天吃大餐、陪他聊天,是希望 “孩子能在累里感受到家的暖”;
他跟亲戚聊 “粮食泡坏”,是在意 “家人的难处,也是家的一部分”。
这种 “家是整体” 的认知,不是 “理论说教”,而是在无数个 “过日子的瞬间” 里慢慢形成的 —— 知道 “家不是一个人的,是所有人的依靠”,所以愿意 “让步、体谅、付出”,只为 “一家人好好的”。
结语:“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其实是 “慢慢活明白”
文中那些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 的改变,说到底,都是 “慢慢活明白” 的过程:明白 “公私分明不是固执,是务实”,明白 “婚姻里的让步不是妥协,是体谅”,明白 “生活里的不完美不是遗憾,是常态”,更明白 “家是整体,对家好,才是真的好”。
河蚌赌徒的文字,从来不是 “教我们怎么活”,而是 “让我们看见:普通人的日子,就是在这些细碎的改变里、在对不完美的接纳里、在对家人的体谅里,慢慢过成了有温度的样子”。那些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 的瞬间,恰恰是生活最真实、也最动人的模样。 点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都不迷信自己观点很多年了。
这叫见多识广。像我这井底之蛙,还是很自信的。
也可能和我不需要看人脸色有关,爱谁谁。
就像有人瞎分析宗大小姐,被怼:你这是在村口开小卖部的人才有的思维,做这么庞大的商业帝国,怎么可能做到全赢,肯定要照顾各方利益,做好平衡。
从这点来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有钱有势也不容易。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我对于公私就分得很清了。
在职场还是注意点好。看看万科的领导都出事了。 主要是头天晚上没睡好,头本就昏昏沉沉的,感觉走路都有些飘。
非常理解。我上次坐长途飞机,没有睡觉,回到家,行李就放在门口,一个人快步进卧室睡觉,一口气睡了4个多小时。
上海的羊肉这么便宜呀,我今早去早市现杀的羊肉45。我也听说别的地羊肉,38.9 大大这辈子没几次敞开喝羊汤吃肉的机会,不像我,家边上就是让我觉得自己是大款的菜市场,羊肉才三十几块钱一斤。
一对比,幸福感就来了。
我们现在,起码的菜市场肯定是自由了。
过去的农村人,谁敢想到吃喝能随便呀。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了,我突然醒悟过来,除了自己家里的事儿,对于外人和外面的事儿,我都跟叶子保持统一的意见和立场,而不是跟她争论。
哈哈哈哈,这就对了,反正都不管自己的事,跟媳妇一致就没错! 而且,我也很愿意提高一下自己在这个家的参与度,而不只是一个赚钱的角色。
多么难得的男人!60后以前的男人很少有这种觉悟。 她很快就烧了好几道菜,有羊肉汤,毛豆山药炖排骨,白灼虾,韭菜炒蛋,豆腐皮,还有头天晚上剩下来的红烧肉,里面卧了俩鸡蛋。
好丰盛呀!都是好吃的。 这点上我很看得开,不像叶子,但凡她发现我哪儿没做好,首先想到的就是批评。
我老公以前爱烦我事情不一下说完,让他二次干,现在似乎也好了一些,反正也没有啥事,跑两次就跑两次呗 结果天天急了,说爸爸不能这么发誓,不管输赢,我都希望你减肥成功的。
天天是好孩子,非常善良。 一家人,能够把家看成一个整体,这是很重要的事儿。对家好,比自己的输赢更重要,至少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教育孩子教育得挺好。
孩子教育的确实非常好。
一家人都不能齐心,日子多累呀。 天天在边上幸灾乐祸,说爸爸你又被批评了吧。我坦然地说,做错了被批评很正常啊,批评了,我下次就会进步。对我这么厚脸皮的应对,天天直接无语了。
小河家里气氛越来越好。更够互相调侃的人,就是最亲近的人。 她就这性格,所以很多事我不想跟她说,就只挑开心的八卦讲。
听说我们老家也是呀,秋收下雨,农民难。
我和家里的两个孩子也是聊开心的八卦,不太聊让人焦虑的问题。孩子也不是傻子,没有必要一次次强调。 有老婆孩子,有吵闹声,组成了万家灯火,也是城市最美的风景线 洗衣服不掏兜的事我也时不时干过,上次在美国把我家那位放在衬衫口袋里的护照直接扔洗衣机里洗了,等发现时都洗半天了,幸亏没洗坏,护照还是挺结实的。 还33度这么热?
{:4_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