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2|回复: 20

人生几何:老话儿

[复制链接]

147

主题

809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056
发表于 前天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朋友圈里很热闹,上海这边白天的台风还没过去呢,又说是晚上来海啸。我上午冒着风雨去医院拿了药再到公司,虽然打着伞,裤腿和鞋子还是湿了。随即就看到新闻,气象那边发了海啸黄色预警,说是海啸要对上海造成灾害性影响。我岳母家在金山,虽然开车去海边也要一个小时,跟我老家山城五莲开车去海边差不多,但我还是上网查了一下可能的影响。这事没人给个明确的答案,但综合各种信息得出的结论就是——没影响。没影响就好,然后就有了各种心情去调侃。就连远在五莲老家的大表姐,都在家人群里向我和在北京的表弟喊话:“你们上海北京还能不能住了?实在不行,就都回来吧。”

虽然没啥大破坏,但面对极端天气,上海还是安排转移安置了28万多人。我挺喜欢这种官方应对灾难的态度,防患未然,如履薄冰。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普通人对未来悲观一点,可能更好。毕竟真正能踩中风口的是少数,天命所归和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也是少数,更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当然,也不能指望普通人能够规避所有风险,只是一些明显的”瓜田李下”这种事儿,还是能免则免。就像武汉大学那男孩一样,知道自己忍不住要抓了,就尽量离女生远点儿,后面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事儿。毕竟,你遇到什么人是很难说的,有些事哪怕法律撑你,那付出的**成本也太高。

我是谨小慎微的人,谈不上生性如此,小孩子胆子也行,但后来遇到一些事就变了。看武侠小说,里面有句话叫“江湖越老,胆子越小”,深以为然。很多时候,胆子大只是见到的少。中国总体治安在世界上算是很不错的了,但很多事虽然概率不高,遇到就是**烦。所以,我仍然不建议深夜一两个女孩子出去吃烧烤,虽然唐山那种打人的事的确概率也没那么高。怕湿鞋,就不要老去河边走,如果忍不住要去,就尽量做好各种防范。如今大家的**意识都更高了,适当学点法律知识也很有必要。学法,不但要了解法律什么时候能保护你到什么程度,也要了解它可能在什么情况下给不了你什么保护,至少是给不了及时保护。

如今走路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了,包括上下楼梯和过马路的时候。我看着有时候也会为他们捏一把汗,人潮汹涌,车水马龙,有个磕磕碰碰,手机摔了是小事儿,人摔了就是**烦。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又是一句老话儿。今天这篇文章里好多老话儿,接下来这句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到底是多大的自信,认为你绿灯走人行道就一定安全呢?警察、老师还是父母教给你呢?他们应该也只是告诉你,绿灯你可以走,红灯方向的车不能走,但从未告诉过你,那些不能走的车就一定不会走吧?我一向提醒我儿子,即使是绿灯,过马路也要注意车辆。

法律只能保证给你一个撞你的人必须陪你的判决,但它甚至就连你一定能拿到足够赔偿都无法保证,因为不确定对方有没有那个家底和足够保险。更不要说,你竟然指望法律能绝对阻止别人的违法行为,监狱里那些都是干嘛的?大部分都是法律没拦住的。自己多加点小心是有必要的,普通人已经过得很不容易了,辛辛苦苦卷了二十年,老天保佑找了份还算不错的工作,身体也还算健康,这已经超过很多人的运气了。父母,甚至可能还有老婆孩子都还指望你呢,你自己一个不小心嗝屁了或者躺床上去了,你和你家人过去那些付出算什么呢?有些事是命,那是真没办法,比如学土木和搞教培的突然收入暴跌;你明明可以避开的明显的风险,自己非要去作死,这不是活成了笑话吗?

地震突如其来,跑不掉那是没办法。台风海啸洪灾啥的,但凡有预警,还是要慎重对待,能远离尽量远离。不让去的荒山野岭就别去,不要自己找死,还给别人添麻烦。去陌生的地方,牢记安全第一,陌生人扎推成一团的热闹,少上去凑,免得自己也成了热闹的主角或者炮灰。有些事不得不信赖别人,但是别那么信赖。比如东北大学去厂里参观的那些学生,安全的确是厂里的责任,但是事关生死的地方,别那么信他们。好不容易读到985了,出了事儿,补偿款堆不出一个活人来。这话不是冲死者说的,是冲以后去到工厂里的年轻人说的,不管是不是985的。自己,才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这也是句老话,不是替渎职者洗白,他们该抓该杀都要处理,但是,自己多加小心有必要的。

食品安全,这个都懒得说了,建国这么多年了,搞成这样。个人能做的不是很多,但有些很便宜的那种外卖,尽量还是少点。如果有条件,自己辛苦点做了带饭更靠谱一些,也不贵。我如今在上海办公时午餐通常就是带饭,基本上就是一菜一饭外加一个洗干净的西红柿或者苹果香蕉之类的,凑合一顿。没几个钱,至少干净卫生能吃饱。当然了,如果你收入还可以,也没必要像我这么抠门,外面那些连锁的快餐厅的食品安全大致也还是过得去,一个人三十来块钱差不多能搞定。还是很怀念济南的超意兴,在那边我十五块钱就可以吃得很开心了,荤素都有,还有免费的玉米粥。

《人生几何》的文字我写完通常随手就趁热发了,都懒得回去看,不要说结构和立意了,错别字都懒得改。不过,这篇即便不回头看,我也知道爹味很重。我这人虽然抠门了点,但总体上人不坏,心还有点软,有些事还是愿意跟年轻人说说。至于是否听得进去,其实也不是很在意了。就像很多次重申的,对我的建议听不进去的人越多,我越敢建议,听从的人越多,我反而会不敢说了,因为,担不起那责任。

都是第一次活(或许都是),这辈子都是摸索着吧,仅供参考。超意兴那个不是广告,适用于任何有实体门店的、价格优惠的连锁餐饮店。想起二十年前刚到上海的时候,跟我一起工作的有个东北男孩,他每天午餐就只吃包子,几块钱就能吃饱,省下的钱都拿去充钱玩网游了。多年未见了,我早已忘了他的长相和名字,只记住了这件事。他是学计算机的,按说也算是赶上了好时候,希望他后来发展都好。
河蚌赌徒 2025年7月31日

147

主题

809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056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生存哲学的当代书写

这篇题为《人生几何》的散文以台风预警为引,构建了一个关于风险与生存的隐喻场域。作者通过"老话儿"这一贯穿始终的符号系统,将个体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寓言。文本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其拒绝简单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既未美化苦难,也未夸大风险,而是在承认现实局限性的前提下,试图为普通人找到一条兼具清醒与温情的生存之道。

文中反复出现的"老话儿"构成独特的叙事韵律,这种刻意为之的"复古"修辞实则是对现代性困境的回应。当作者引用"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失足成千古恨"等格言时,实际上是在传统智慧与现代风险社会之间搭建对话桥梁。这种文本策略既消解了说教意味,又以文化记忆的形式强化了警示力量。

二、风险认知的微观政治

散文最深刻的洞见在于揭示现代社会的风险悖论: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危险的存在,却又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陷入"知道却做不到"的认知麻痹。作者以海啸预警为例,展现官方预警系统与个体经验之间的认知裂隙——当数字化的风险评估遭遇具身化的生存焦虑时,普通人的真实困境便浮出水面。

文本中关于"法律保护边界"的讨论尤其值得玩味。作者清醒指出法律救济的滞后性与有限性,这种认知不是对制度的否定,而是对个体责任的强调。当叙述者提醒"自己才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时,实际上是在解构现代公民对保护性制度的过度依赖,这种解构本身构成了对当代生存政治的重要批判。

三、叙事伦理的温度

在冷峻的风险分析背后,散文始终保持着温暖的人性底色。作者对"卷了二十年""身体还算健康"的自我宽慰,对超意兴玉米粥的温情回忆,乃至对网游少年的突然关切,这些看似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细节,恰恰构成了文本的情感支点。这种叙事策略避免了沦为纯粹的生存指南,而升华为具有人文关怀的生命礼赞。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本中的代际视角。当叙述者以父亲身份提醒儿子"绿灯也要注意车辆"时,完成了从个体经验到代际传承的叙事跃迁。这种跨越时空的叮嘱,既是对特定场景的应对策略,更暗含对现代性断裂中价值传递的深切忧虑。

四、语言美学的双重性

散文采用口语化叙述与格言警句的奇妙混搭,形成独特的语言张力。日常对话般的"爹味"唠叨与凝练的生存智慧相互碰撞,既消解了严肃议题的压迫感,又强化了经验之谈的可信度。这种语言实验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具有先锋意义——它证明深刻的思考完全可以通过"不正经"的语态完成。

文中对"老话儿"的创造性使用尤其值得称道。这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民间智慧,在作者笔下重新获得阐释活力。当"瓜田李下"的农耕隐喻被移植到都市生存场景时,完成了一次精妙的传统现代性转化。

五、结语: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书写

《人生几何》最终指向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普通人如何确定地活着?作者给出的答案既非盲目乐观,也非消极避世,而是建立在对风险清醒认知基础上的积极防御。这种生存智慧因其务实性而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承诺乌托邦,却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精神盔甲。

当文本在"不带类型后缀的朴素外卖"与"三十块钱的连锁快餐"之间建立价值坐标系时,实际上完成了一次对消费主义生存哲学的温和抵抗。这种抵抗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却以最贴近地面的方式,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提供了切实的解决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809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056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人生几何:老话儿》字里行间都是生活的沉淀与善意的提醒,像一位熟稔的朋友在耳边絮叨,却句句落在实处。全文围绕 “风险” 与 “敬畏” 展开,用日常经历、具体事例和老话儿串联起对生活的思考,核心可梳理为这几个层面:
一、极端天气里的 “防患未然”:从官方到个人的态度
作者从上海台风海啸预警的经历切入,先肯定了官方 “转移 28 万多人” 的应对 ——“防患未然,如履薄冰”,这是对公共责任的认可;接着落到个人,用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点出普通人面对风险的理性态度:不必过度悲观,但需对明显的危险保持警惕。
家人群里大表姐的关心,更添了一层人情温度,让 “避险” 不仅是生存本能,也藏着亲情的牵挂。
二、老话儿里的生存智慧:躲开 “明显的坑”
文章密集引用老话儿,实则是用传统智慧拆解生活风险:

“瓜田李下”:提醒避嫌的重要性,如武汉大学男孩 “离女生远点儿” 的例子,说明主动规避可能引发争议的场景,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一失足成千古恨”:批评走路看手机的危险,强调细节疏忽可能酿成大错;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是盲从,而是警惕 “绿灯行就绝对安全” 的侥幸,父母师长的提醒里藏着朴素的风险认知;
“自己才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核心。无论是东北大学学生参观工厂,还是 985 学子的安全,作者都在强调:即便有他人责任(如工厂、渎职者),个人的警惕性仍是最后一道防线 ——“补偿款堆不出一个活人”,生命的重量远胜事后追责。
三、普通人的 “避险哲学”:不赌小概率,不踩 “作死” 坑
作者坦言 “真正能踩中风口的是少数”,普通人的生活更该规避 “能避开的风险”:

法律是底线,但不是 “护身符”:它能判赔偿,却保证不了及时止损,更拦不住铤而走险的人,所以 “别指望法律阻止所有违法”;
别为 “热闹” 付出代价:陌生的荒山野岭、陌生人扎堆的热闹,少凑;
看得见的风险别硬闯:深夜独行、明知危险仍侥幸,不是勇敢是 “作死”,毕竟 “辛辛苦苦卷了二十年”,家人的指望容不得大意。
四、收尾的柔软:生活本是 “摸索着过”
文末从食品安全的实在建议(少点廉价外卖、选连锁餐饮店),到回忆二十年前的东北同事,最后落回 “都是第一次活,摸索着过”,褪去了 “爹味” 的严肃,多了份共情 —— 谁不是在生活里跌跌撞撞,靠一点谨慎、一点老话儿的提醒,慢慢往前走呢?

整篇文章没有宏大的道理,却像一张细密的网,把生活里的 “坑” 一一指给人看。那些被反复提及的老话儿,与其说是教条,不如说是前人摔过跤后留下的路标:不是要活得战战兢兢,而是在 “平安” 这件事上,多一分清醒,少一分侥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809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056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风雨与日常之间:论“老话儿”中的生命自觉》

河蚌赌徒的这篇《人生几何:老话儿》,发表于2025年7月31日,正值上海台风过境、海啸预警引发公众关注的特殊时刻。文章以一场自然气象事件为引子,却并未止步于对灾情的描述或情绪的宣泄,而是借由这场风雨,将笔触缓缓沉入个体生活的肌理,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存、风险、责任与代际经验传递的沉静对话。它不是一篇新闻报道,也不是社会评论,更像是一位中年城市居民在风雨稍歇后的独白,带着湿漉漉的裤脚、未干的思绪和一颗不愿轻易示人的柔软心肠。

文章的标题“人生几何:老话儿”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张力。“人生几何”出自曹操《短歌行》,原意是对生命短暂的慨叹,而“老话儿”则是民间世代流传的朴素经验,常被年轻人视为陈词滥调。将二者并置,作者似乎在暗示:面对无常的生命,那些被轻视的俗语,或许正是最贴近生存本质的智慧。这种智慧不追求宏大叙事,也不提供终极答案,它只是提醒你过马路时多看一眼车,带饭时多洗一遍菜,下雨天别嫌麻烦多带双鞋。

文章开篇即以具体的生活场景切入:台风天冒雨去医院取药,再赶去公司,裤腿和鞋都湿了。这个细节极具代入感。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这样的“小狼狈”几乎成为常态——我们习惯了在通勤路上与天气、交通、工作节奏搏斗,身体的不适与精神的疲惫被压缩成日常的一部分。然而,正是在这种微小的不适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台风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对城市秩序和个人生活节奏的一次扰动。当气象部门发布海啸黄色预警时,恐慌情绪在朋友圈蔓延,岳母家在金山的位置被反复提及,家人微信群里的“喊话”——“实在不行,就都回来吧”——则揭示了在不确定面前,人们本能地向“安全区”退守的心理机制。

这种“退守”并非怯懦,而是一种根植于乡土经验的生存策略。作者提到老家五莲,虽远离海岸,却因“山城”的属性而天然具备一种“避灾”的想象空间。这种空间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它象征着一种未被现代性彻底改造的生活方式:节奏缓慢、风险可控、人际关系紧密。当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启动大规模人员转移(28万余人),展现出强大的应急管理能力时,作者的评价是“我喜欢这种官方应对灾难的态度,防患未然,如履薄冰”。这里的“喜欢”并非简单的赞美,而是对一种治理哲学的认同——即承认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有限性,从而采取审慎、克制、以保全生命为最高优先级的行动逻辑。

这种逻辑也延伸至个体层面。“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句古训,在文中被赋予了现代生活的具体内涵:不深夜独自外出、不过度依赖外卖、在绿灯时仍留意车辆、对陌生环境保持警惕。这些行为看似琐碎,甚至有些“过度谨慎”,但在作者看来,它们构成了普通人抵御风险的基本防线。他并不否认法律的作用,但清醒地指出:“法律只能保证给你一个撞你的人必须赔你的判决,但它甚至就连你一定能拿到足够赔偿都无法保证。” 这是一种深刻的现实主义认知——法律是事后的救济手段,而非事前的保护神。真正的安全,始于个体的警觉与自我负责。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老话儿”,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失足成千古恨”“江湖越老,胆子越小”,在当代语境中常被解构为保守、迂腐或缺乏进取心的象征。但在作者笔下,这些话语被重新赋予了生命力。它们不再是长辈用来规训晚辈的工具,而是经过时间淘洗的生存经验的结晶。作者并不强求他人接受,甚至自嘲“爹味很重”,但他坚持表达,是因为他深知这些经验背后可能关联着无法挽回的损失。当他提到东北大学学生参观工厂出事时,语气中没有指责,只有沉痛的提醒:“自己,才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这句话并非为管理方开脱,而是在承认制度缺陷的同时,强调个体在复杂现实中必须保有的清醒与主动。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风险”的理解并非全然消极。他承认“天命所归和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也是少数”,大多数人不过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中的“骨”。这种对命运不公的认知,本可能导向愤世嫉俗或彻底的犬儒主义,但作者选择了另一条路径:在接受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可避免的损失。这是一种务实的生存智慧,它不追求彻底的安全,只求在风雨中少淋一点雨,在暗夜里多看清一步路。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作者表现出一种近乎无奈的克制。“这个都懒得说了,建国这么多年了,搞成这样。” 这句话背后,是对公共治理长期失效的失望。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个体行动的可能性。带饭、选择连锁餐厅、怀念超意兴的十五元套餐——这些选择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普通人面对系统性风险时所能采取的有限但有效的抵抗。它们不是解决方案,而是适应策略,是在不完美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取一点可控感的努力。

文章的结尾部分尤为动人。作者坦言自己写完就发,懒得修改,错别字也不管,这种“趁热发”的写作方式,恰恰契合了文章的主题——它不是精心雕琢的议论文,而是一段带着体温的独白。他提到二十年前那个每天吃包子打游戏的东北男孩,“早已忘了他的长相和名字,只记住了这件事”。这个细节像一枚时间的琥珀,凝固了青春的某种典型状态:对未来的盲目乐观,对身体的肆意挥霍,对“省下钱来享受当下”的执着。作者没有评判,只有淡淡的祝愿:“希望他后来发展都好。” 这份祝愿里,有对同龄人命运的共情,也有对自己过往的回望。

整篇文章最珍贵的品质,在于它的“非英雄主义”立场。它不鼓吹冒险、不赞美牺牲、不渲染逆袭。它承认普通人的脆弱,尊重他们的谨慎,理解他们的恐惧。在一个人人争当“弄潮儿”的时代,它提醒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尊重的成就。那些“谨小慎微”的选择,那些“多此一举”的防范,那些被嘲笑为“怕这怕那”的顾虑,或许正是维系个体生命连续性的关键。

“都是第一次活(或许都是),这辈子都是摸索着吧,仅供参考。” 这句话几乎可以视为全文的文眼。它消解了说教的权威性,将一切经验归于个人的有限尝试。作者不提供标准答案,只分享自己的路径。这种谦逊的姿态,反而让他的声音更具说服力。因为他不是在宣告真理,而是在邀请对话——关于如何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尽可能安稳地走完一生。

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典型的现代散文,融合了叙事、议论与抒情。它没有刻意追求结构的工整或语言的华丽,而是以口语化的节奏推进,如同朋友间的闲谈。但在这看似随意的叙述中,隐藏着严密的逻辑链条:从具体事件(台风)到普遍经验(风险应对),从外部环境(城市治理)到内心世界(代际沟通),从社会现象(食品安全)到个体选择(带饭习惯),最终汇聚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这种由近及远、由外而内的展开方式,使得文章既有现实的厚度,又有思想的深度。

此外,文中对“空间”的运用也颇具意味。上海与五莲、城市与山城、海边与内陆、公司与家庭……这些地理坐标不仅是物理位置,更是心理状态的隐喻。上海代表现代性、流动性、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生活;五莲则象征稳定、传统、可预期的安全感。作者身处上海,心系五莲,这种“在而不属于”的状态,正是当代许多城市移民的真实写照。他们享受着城市的便利与发展,却始终在内心保留着一个“退路”的想象,以应对可能的崩塌。

最后,文章中流露出的“软心肠”与“硬道理”的结合,构成了其独特的情感基调。作者说自己“人不坏,心还有点软”,这“软”体现在他对家人的牵挂、对陌生人的担忧、对逝去青春的怀念;而“硬”则表现在他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对法律局限的直面、对自我负责的坚持。正是这种软硬交织的质地,使得文章既不流于煽情,也不陷于冷漠,而是在理性与温情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总而言之,《人生几何:老话儿》是一篇关于现代生存境况的深刻文本。它以台风为引,以“老话儿”为线,编织出一幅普通人在风险社会中求存的图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敢,或许不在于迎风而上,而在于知道何时该低头、何时该退后、何时该默默带好自己的伞。在风雨与日常之间,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老话儿”,也许正是照亮前路的微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

主题

668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2417
发表于 前天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全第一,这个主题永远不过时

点评

问好,确实是 自己还是要多上心,社会和他人都没那么靠得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0: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809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056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肥园子 发表于 2025-7-31 10:26
安全第一,这个主题永远不过时

问好,确实是
自己还是要多上心,社会和他人都没那么靠得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242

回帖

3776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776
发表于 前天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转转说他开车碰到红灯的时候看见后面大货车呼啸而来,于是毫不犹豫闯了红灯然后靠边,大货果然不带减速的冲了过去。

点评

是的,安全要自己上心,不能只是默认规矩能保护自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0:58
颜值 666666
帅、美、萌、胖、瘦、赢、福、胜、顺、喜
女神、男神、菜籽、鲜肉、好运
竞猜狂人、常胜将军、资深板油、霸道总裁、鲜衣怒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809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056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口木子 发表于 2025-7-31 10:48
当年转转说他开车碰到红灯的时候看见后面大货车呼啸而来,于是毫不犹豫闯了红灯然后靠边,大货果然不带减速 ...

是的,安全要自己上心,不能只是默认规矩能保护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35

回帖

109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96
发表于 前天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话儿就是经验之谈。可惜的是人们往往只有在被现实“教育”了之后,才会有切身的醒悟~~~

点评

是的,年轻人往往听不进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809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056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施宜 发表于 2025-7-31 11:06
老话儿就是经验之谈。可惜的是人们往往只有在被现实“教育”了之后,才会有切身的醒悟~~~ ...

是的,年轻人往往听不进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7

回帖

50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03
发表于 前天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就是智慧,总结的老话都是经验之谈。

我也是总嘱咐孩子注意车注意安全,这成了小叔子小姑子在背后笑话我的梗了,一次没忍住大概,当着我的面就学我嘱咐孩子的样子:看车~~~
结果我一个眼神扫过去,什么还没说呢,他就怂了。估计是他想起来他妈是怎么死的,不就是把自己的命不当回事,明明大卡车在你身边过,不躲着点,被大卡车的后轮子卷到了车底下没了。这还不是在马路上,而是在一个废弃的停车场里,还有很多人的情况下发生的。
找谁说理去,司机特穷,没钱赔。

点评

是啊,我们只想要人,不想要赔偿,赔偿有啥用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3: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809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056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势而为 发表于 2025-7-31 13:18
古人就是智慧,总结的老话都是经验之谈。

我也是总嘱咐孩子注意车注意安全,这成了小叔子小姑子在背后笑话 ...

是啊,我们只想要人,不想要赔偿,赔偿有啥用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670

回帖

494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948
发表于 前天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向提醒我儿子,即使是绿灯,过马路也要注意车辆。

昨天晚上还和某人就这事争执了一会儿。 起因是我俩散步回来的时候遇到一个红灯,但四下无车无人,某人问:过不过? 我说 过。 所以我俩就过了。
然后我和某人感慨:以前看到段子说,即使半夜三更在无人无车的街道,也该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就必须等。 当时以为是素质高,现在觉得挺傻的。 浪费时间不说,站在马路中间吃尾气吗。
而且绿灯,也不代表就可以走,还是得看两头的车辆情况,如果前方有车右拐,他很有可能就不执行让人原则而直接拐弯。人不能和车抗衡,就得乖乖让车。

点评

就是这样的,规则只是说有纠纷时法律和道德评判有个依据,但不代表规则能给人带来绝对保护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7: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809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056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烟雨 发表于 2025-7-31 17:11
我一向提醒我儿子,即使是绿灯,过马路也要注意车辆。

昨天晚上还和某人就这事争执了一会儿。 起因是我俩 ...

就是这样的,规则只是说有纠纷时法律和道德评判有个依据,但不代表规则能给人带来绝对保护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670

回帖

494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948
发表于 前天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举例说,考驾照时候的教练,就曾为这事和路人吵起来,他右拐不想让行人,结果行人很刚绿灯就是要走,逼他刹停,他伸头出去骂人家,说那个大妈:如果你只知道看红绿灯走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某人说这个教练素质真差。 我说是,理论上说他不对。但他说的就是实情。行人最弱势,不要把自己的性命寄托在别人守规则这事上。过马路的时候就要眼看六路,耳听八方,自己守护自己的安全才最靠谱。

点评

是啊,车可能失控,也可能司机走神,很多事说不准的 自己多小心是对的,的确那些危险概率不大,但是真发生了,概率能让腿脚,生命再来一次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7: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670

回帖

494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948
发表于 前天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个姐们的姐姐,也曾经和我同学,她的儿子,几年前过人行道的时候被出租车撞了,紧急转移到上海大医院,花了100多万吧,变成植物人了。我问过几次,那孩子都没有苏醒的迹象,后来不敢再问,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青春年华,好好的一个小伙子。一家子都毁了。父母不能不救,虽然明知不一定能救回来。 都不敢想这其中的煎熬。

点评

一年交通事故死亡据说原本都是10万,伤残不算,这些年好很多了,去年是六万多死亡,问题是,这是一年,而且只是交通事故死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7: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809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056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烟雨 发表于 2025-7-31 17:15
我举例说,考驾照时候的教练,就曾为这事和路人吵起来,他右拐不想让行人,结果行人很刚绿灯就是要走,逼他 ...

是啊,车可能失控,也可能司机走神,很多事说不准的
自己多小心是对的,的确那些危险概率不大,但是真发生了,概率能让腿脚,生命再来一次吗

点评

对对。 我自己开车以后,才深深懂得一个司机即使主观非常注意安全的情况下也可能产生N种不在状态的可能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7: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670

回帖

494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948
发表于 前天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蚌赌徒 发表于 2025-7-31 17:19
是啊,车可能失控,也可能司机走神,很多事说不准的
自己多小心是对的,的确那些危险概率不大,但是真发 ...

对对。 我自己开车以后,才深深懂得一个司机即使主观非常注意安全的情况下也可能产生N种不在状态的可能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809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6056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烟雨 发表于 2025-7-31 17:19
我一个姐们的姐姐,也曾经和我同学,她的儿子,几年前过人行道的时候被出租车撞了,紧急转移到上海大医院, ...

一年交通事故死亡据说原本都是10万,伤残不算,这些年好很多了,去年是六万多死亡,问题是,这是一年,而且只是交通事故死亡

点评

还是有记录的,真实只会更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670

回帖

494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948
发表于 前天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蚌赌徒 发表于 2025-7-31 17:21
一年交通事故死亡据说原本都是10万,伤残不算,这些年好很多了,去年是六万多死亡,问题是,这是一年,而 ...

还是有记录的,真实只会更多。

点评

很多疾病是无法控制的,这些能通过控制大幅减少的风险,还是控制一下 总之我是告诉天天,绿灯才能走,但是绿灯过马路,也要注意交通安全 下楼梯不要吃东西,不要聊天,不要看手机,不要做任何跟下楼梯无关的事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我爱我狐 |网站地图

GMT+8, 2025-8-2 04:20 , Processed in 0.09184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